曹勛《過太行》宋山水詩鑒賞
曹勛
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
稍覺林影疏,已見東方白。
一生困塵土,半世走阡陌。
臨老復茲游,喜見太行碧。
據《宋史·曹勛傳》記載推斷,曹勛 一生曾三過太行。第一次在靖康二年,他隨被擄的徽欽二帝北遷路過太行(后自燕山逃歸南宋),時年二十九歲,第二次是紹興十一年底,曹勛曾任南宋赴金副使,到金都燕京,路過太行,時年四十三歲。第三次是紹興二十九年,他再任使金副使,三過太行。從詩意看,此詩當作于第三次過太行時。
“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稍覺林影疏,已見東方白?!边@四句寫景,意在說明作者是凌晨經過太行的。黑夜將盡,東方已曉,故月色無光。剛開始是夜行。林影如墨,疏密不辨,但當黎明的曙光抹上林梢的時候,路旁的疏林便越來越明朗了。值得細想的是,作者為什么要寫夜行? 又為什么要寫黎明的曙光? 這一景象又象征著什么?這就需要聯系以下四句作通盤分析:
“一生困塵土,半世走阡陌。臨老復茲游,喜見太行碧。” 原來作者的一生是在抗金斗爭的茫茫長夜中度過的。“塵土”,指的是戰塵煙土,也是風塵沙土。在戰塵中逃難,在戰塵中周旋,甚至不得不違心地奉旨三過太行,“且向穹廬拜”,心境是暗淡凄苦的。到老年,第三次來到太行山,才見到 “太行碧”。“太行碧”,從字面看是指在曉光中的太行山,呈現一片碧綠的顏色。但太行的“碧”色指的是什么呢? 熊克《中興小紀》卷十九: “自靖康以來,中原之民不從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 原來太行山是抗金義軍的根據地,那里集聚著人民的抗金武裝。對于這支武裝,南宋朝廷的看法是有分歧的。劉克莊的詞《賀新郎·送陳倉部知真州》說: “記得太行兵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眲⒖饲f就主張聯合這支義軍,而朝廷的投降派卻將這支義軍視若蛇虎。那么曹勛的態度如何呢? “喜見太行碧”,一個“喜”字,反映了他鮮明的愛憎和強烈的愛國激情。巍巍太行萬古長青,誰能摧殘得了它的青春? 顯然,這是一首山水詩,但它何嘗不是一首抒發愛國激情的紀行詩呢?只是作者寫得含蓄,今天的讀者不易覺察罷了。
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理解: 東方白與太行碧的照應,是多么精妙!作者不正是從碧色的太行看到了抗金斗爭黎明的曙光嗎?
上一篇:溫庭筠《過分水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楊萬里《過寶應縣新開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