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雜說四
世有伯樂①,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②,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⑤,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 嗚呼!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①伯樂:春秋時秦國人,姓孫名陽,字伯樂,以善于識別馬的好壞而著稱。②駢 (pian): 并,同。櫪 (li): 馬槽。③粟: 泛指谷類,此處指飼料。石 (dan): 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又重量單位,古代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④食 (si) 馬者:喂馬的人。食,同“飼”。⑤策: 馬鞭。此處作動詞用,鞭打,駕馭。材: 此處指馬的食量。“鳴之”句: 吆喝它時不能了解它的心意。鳴,指人吆喝,或說指馬叫。
【譯文】 世上先有善于相馬的伯樂,然后才會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本來常常存在,可是伯樂卻不是常常有。所以,即使有匹該出名的馬,也只能埋沒在養馬人的手里,和平常的馬一道死在馬廄里,不可能憑借其跑千里的才力而受到稱贊。
馬群中有那能夠日行千里的馬,每頓食量也許可吃得一石谷子。養馬人不知道它是能跑千里的良馬,不按千里馬的食量喂養它。這匹馬啊,即使有馳騁千里的能力,但由于吃得不飽,精力不充足,出色的才力就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馬一樣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一天跑上千里路呢?
驅使它不能用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按照它的才力供給飼料,聽到它嘶鳴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反而手執馬鞭指著它說: “天下沒有好馬!” 唉,是當真沒有好馬呢? 還是不認得千里馬呢?
【鑒賞】 韓愈在二十八歲時,曾三次上書宰相,宰相置之不理,他同時還目睹眾多同輩和青年懷才不遇的慘狀,因而滿腹激情溢于言表,故在《雜說四》中以馬設喻,反映了當政者不能識別人才,粗暴壓制人才的狀況,為在封建制度下被埋沒而窮愁潦倒的才人抒感慨、鳴不平。全文層層深入、說理透辟,跌宕活潑、頗有氣勢,可謂語短氣盛、感慨良深,表現了英雄無路、報國無門的憤懣。
韓愈 見“卷七”介紹。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雜說一》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杜蕢揚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