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唐代實行府兵制度,要求府兵戰(zhàn)士從軍時必須自備一部分武器、糧食和衣裳。時間久了,衣服破損,特別是御寒的棉衣,更需要經(jīng)常補充。白居易生活的時代府兵制已遭到破壞,但家人為征夫準備棉衣還是十分必要的。這首七絕就描寫一位少婦深夜為征戍的丈夫制作冬衣的情景,細膩深沉,描寫角度新穎別致。
前兩句詩落筆“寒閨”,設(shè)景凄清,突出深閨的寂靜,更見閨中人幽獨之狀。“寒月”即秋月,用“寒”字起筆,在于強調(diào)時令,制造氣氛。“洞房”指室之深邃者,沈迥《幽庭賦》有“轉(zhuǎn)洞房而引景,偃飛閣而藏霞”句,其中“洞房”與此同義,此處指大戶人家后院女眷的住房。首句的意思是:一輪圓月照著岑寂的閨房。這是遠景,緊接著詩人把目光投向閨房外的院落。如果說前一句詩的“靜”是虛寫,那么“梧桐影”便是實寫了,它與前句中的“寒月”相照應(yīng):月光下徹,樹影斑駁,一兩片樹葉悄然飄落。傳神地表達了靜寂的感覺,又暗含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之意。“真珠簾”無非言其華貴,與上句中“洞房”相稱。詩人不但寫出幽凄的詩境,而且通過環(huán)境描寫暗示人物的生活和身份。凡景語皆情語,前兩句詩融情入景,“寒”、“沉”、“靜”、“影”都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有力地烘托出一種哀惋的情調(diào)。
后兩句詩落筆“閨怨”。李白曾在同一題材的《子夜吳歌》中直接抒發(fā)“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的怨恨。白居易則設(shè)身處地體驗少婦的心情,通過縫衣中的細節(jié)刻畫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了同樣的思想感情。“秋霜欲下”這簡直是女主人公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驚呼。就一年來說,“秋霜欲下”表明冬天即將來臨,而她的丈夫至今還未回來,冬衣還沒有寄出。就一夜而論,“秋霜欲下”表明時間已近黎明,而她仍在燈下縫衣,幾乎熬了一個通宵,寒衣還未縫就,怎能不心急如焚。她憑什么知道“秋霜欲下”呢?詩人代她作了十分新奇的解釋,說她“手先知”。“手”只有觸覺而無知覺,哪里能“先知”呢?正當(dāng)讀者驚疑揣猜、期待說明的時候,作者補充了一個細節(jié):“燈底裁縫剪刀冷”。“手”握剪刀,乍感冰冷,不禁打了一個寒顫,“秋霜欲下”的驚呼隨之從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而對丈夫征戍的關(guān)懷,對寒衣未寄的焦灼,以及對那導(dǎo)致丈夫久別未歸的種種原因的怨憤,也就曲曲傳出,動人心魄。
一、二兩句所寫,乃是前半夜縫衣的景況。北方深秋的夜晚,前半夜就有些“寒”,后半夜便有些“冷”。“寒”與“冷”都來自觸覺。首句的“月”,當(dāng)然訴諸視覺,說它“寒”,乃是因見月色慘白而引發(fā)“寒”的觸覺,形成“通感”。三、四兩句所寫乃是后半夜的景況。由“剪刀冷”而知“秋霜欲下”,乃是由觸覺到知覺的升華。人們的共同經(jīng)驗是:北方的深秋之夜,如果天氣晴明,那么在黎明之前突然變“冷”就會下霜。女主人公先望“寒月”,可見這是個晴明的深秋之夜,及至手觸剪刀,乍感冰冷,憑她的經(jīng)驗就可以“先知”“秋霜欲下”了。這種先有觸覺,再結(jié)合經(jīng)驗躍進到知覺的過程十分短暫,因而觸覺與知覺就像疊合為一。當(dāng)然,在科學(xué)著作中說什么“手”能“先知”,那是不允許的。而在詩中,卻不僅允許這樣說,而且正由于詩人創(chuàng)造了“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這樣新奇的詩句,才把女主人公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和深廣無限的怨情表現(xiàn)得曲盡神理。
上一篇:白居易《建昌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白居易《華州西》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