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見江亭在蔣山》宋山水詩鑒賞
蘇轍
江水信浩渺,連山巧蔽虧。
端能上崄絕,故自識津涯。
滅沒檣竿度,飄搖鷺羽遲。
何人倚舟望,亦愛此峰危?
這首詩是《和孔武仲金陵九詠》之七,作于元豐三年(1080)。它不是一般的登覽之作,并不詳細地寫登山所見,而是在山水描寫的同時寄寓了一種感悟,富于哲理意味。
見江亭,在南京城東的鐘山(即蔣山)之上,顧名思義,這里可以縱覽長江浩蕩奔騰的氣勢,但詩人一開頭并不純粹描寫映入眼簾的自然風光,而是以一種偏于議論的口吻,把讀者引向一個哲理的境界:“江水信浩渺,連山巧蔽虧。” 長江煙波浩渺,風景的確美不勝收,然而那起伏的連山,仿佛故意給人開玩笑,它巧妙地擋住你的視線,將江水遮蔽,或者只給你露出一段、一角,使你欲縱覽而不能。“端能上崄絕,故自識津涯。” 只有真正不畏艱難登上險絕之處,那浩渺的江流方能盡收眼底。這里詩人似乎在敘述一種個人的登覽體驗,然而已經指向一種哲理的感悟。讀到這里使人自然想起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也。”然而蘇轍這里的寓意與王安石又不盡相同,他不是說只有登上絕頂才會看到奇偉的風光,而是說只有登上峰頂,視線才不會被連山所遮擋,才會超逸物累,對景象(或事物)有更全面而清楚的體認。這里的哲理含蘊是頗耐人尋味的。
不過,詩人并沒有完全沉浸于哲理的遐思之中,眼前那生機勃勃的自然景物很快把詩人拉回到現實中來:“滅沒檣竿度,飄搖鷺羽遲。”詩人目送那點點帆檣,越來越遠,終于消失在浩渺的天際,天空中只剩下幾只白鷺在悠游自在地飛翔。面對這一派風光,詩人忽發奇想:“何人倚舟望,亦愛此峰危?”他仿佛看見來去的舟船中,也有人在倚舟眺望。于是山上的人在觀賞江景,江上的人也在觀賞山色,山上的人和江上的人相互成為各自觀賞的畫面的組成部分。山水的佳美就在雙方視線的交流中給表現了出來。詩人似乎在詢問對方: 你那倚舟眺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喜愛這峙立江邊的危峰呢? 詩人沒有直接贊美鐘山,但從這問話中,愛悅贊美之情卻婉轉曲折地流露出來。這種表現手法十分別致新鮮。
全詩語言簡潔,構思新穎,在山水景物的描寫中表現出一種理趣,它不僅引發讀者對自然的熱愛,同時給人一種哲理的啟迪,令人玩味無盡。
上一篇:揭傒斯《衡山縣曉渡》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曹操《觀滄海》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