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其四)
朝霞迎白日,丹氣臨湯谷。
翳翳結(jié)繁云,森森散雨足。
輕風摧勁草,凝霜竦高木。
密葉日夜疏,叢林森如束。
疇昔嘆時遲,晚節(jié)悲年促。
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
這是《雜詩》第四首,抒寫時光流逝,年邁無成,世亂不遇,懷憂隱避。在時節(jié)光陰的鮮明形象的賦詠之中,志士慷慨情懷化作感時不遇的情緒,清醒而無奈,激越而無望,含蓄深沉,感慨不盡。
詩的前八句寫四季變化,時光消逝。首二句寫日出,光輝燦爛,朝氣蓬勃,意味著美好的春天,表示著一天的開始,令人興奮,引人展望。三四句寫陣雨,陰云驟結(jié),雨水充足,是夏天的氣候,是白天的景象,有憂有喜,或疑或夷。五六句寫風霜,寒涼漸起,折磨草木,顯示出秋天的來臨,表現(xiàn)出晚暮的趨勢,物候敏感,察時知微。七八句寫凋落,樹葉零落,樹枝瑟縮,是寒冬的氣象,是光景的結(jié)束,一年將盡,無可挽回。春夏秋冬就這樣朝朝暮暮地不停消逝,大自然在春光夏雨秋風冬殘中無盡循環(huán),人生也就在這有情無意、從盛到衰的時光節(jié)物中不知不覺度過。詩人對這自然規(guī)律的運轉(zhuǎn),有清醒的認識,更有深沉的感慨。 “疇昔嘆時遲,晚節(jié)悲年促”,從前年少時常常感嘆時光過得太慢,盼望自己成長快些,期望干一番事業(yè);如今到了老暮之年,卻在為年歲老得太快而悲傷,希望時光過得慢些,要求在有生之年多作貢獻。這是全詩的警策,也是詩的主題思想,對自己是悔之晚矣,對世人是告誡及時。為什么?因為“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待到自己認識到、覺悟到這個自然規(guī)律,人老了,國家也衰亂了,時光和時機都蹉跎了。此時此刻,只能象漢代那位青年政治家賈誼那樣,向那位著名的賣卦的相士宋忠求教: “何居之卑而行之污耶?”回答是: “賢者不與不肖者同列,故寧處卑以避眾。”(《史記·日者列傳》)不遇其時,只得隱避。所以詩人感到“天下已亂”, “遂棄絕人事,屏居草澤”。
不難看到,這詩的精彩在前八句。后四句的警策和慷慨,都以前八句為依據(jù)。所以詩人用心鑄造了前八句四時光景的藝術(shù)形象,力求特征準確鮮明,取得意蘊豐富的藝術(shù)效果。如上所述,前八句思想內(nèi)容其實有三層:一是春夏秋冬的四季運轉(zhuǎn);二是從早到晚的一天光景;三是興盛衰落的自然法則。詩人意圖以此三層內(nèi)容來啟發(fā)人們對人生國家命運的關(guān)切和思索。為此,詩人采取了虛實結(jié)合的比興手法,精煉出形象性強的詩歌語言。它每兩句寫一季,有虛有實,以實帶虛,寓有興象。首二句實寫一天開始,兼示一歲之始,而有興起之象。三四句實寫夏季特征,以陰雨顯出白天,而有潤澤繁盛之象。五六句實寫秋季特征,以風霜顯出夜晚,而有草木衰弱之象。七八句實寫冬季特征,帶出“日夜疏”的雙關(guān)含義,樹葉日夜稀疏,時光日夜消逝,而有結(jié)束之象。八句總起來,構(gòu)成四季光景形象,具有全詩興起作用。它的語言提煉和運用,精確而具有動態(tài)實感,使無知的自然物仿佛擬人似的有知有覺,形象生動如現(xiàn)。除了詩人善于運用動詞外,語法的靈活和韻調(diào)的諧情,也是它的明顯特點。例如“翳翳”二句,用疊字形容詞作前置狀語,使聲韻舒緩悠揚;而“密葉”二句則用流水假對,上下句語法結(jié)構(gòu)不同,使語調(diào)情韻產(chǎn)生驟然急轉(zhuǎn)而下的效用,與上二句“輕風”、 “凝霜”的逐漸摧折的情調(diào)相承相比,更顯出寒冬的嚴重迫臨。鐘嶸《詩品》說張協(xié)詩“巧構(gòu)形似之言”,從這方面看,確實如此.
上一篇:雜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雜詩七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