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云卿是受到杜甫、元結、韋應物等人推重的詩人,韋應物曾以“高文激頹波,四海靡不傳”的詩句盛贊過他的才華和名聲。然而,這位詩人在天寶年間應舉不第后,流寓江南,飄零困頓,飽受了貧苦生活的煎熬。這首七絕是他在漂泊流寓期間的一個寒食節前夕所作。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春秋時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19年,重耳成為晉文公后,介子推不談自己的功勞,沒有受到封賞,他與母親到綿山隱居。后來晉文公派人找他,他不愿出山,晉文公焚山逼他出來,他就抱樹而被燒死。后人為了紀念他,每到冬至后105日就禁火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孟云卿這首詩以《寒食》為題,詩中提到介子推故事當然是很自然的。
頭兩句詩寫江南的春景和自己的悲懷。江南的早春二月是美好的,“惻惻輕寒剪剪風,小梅飄雪杏花紅”(韓偓《寒食夜》),春花已經綴滿了樹木枝頭。但是,正如當年王粲在《登樓賦》中所感嘆的,“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漂泊流離在異鄉的詩人無心欣賞春景,反而感到悲從中來。王夫之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詩人描寫“二月江南花滿枝”的樂景,正是反襯出自己難以排遣的悲懷。詩人的“悲”從何而來呢?推究起來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為流落他鄉、思念故土而悲;二是為佳節良辰、倍思親人而悲;三是為生活貧寒、缺衣少食而悲。第二句中“寒食”二字妙語雙關,既點出節令,又暗含貧寒、斷炊之意,與第三句中的“無煙火”勾連。
后兩句從內容上說,是從語含雙關的“寒食”一轉而明寫貧居斷炊;從情緒上說,則是從上兩句的悲嘆一轉而變為幽默的自嘲。詩人不再繼續在“悲”字上大做文章,而是以詼諧幽默的口吻來自嘲自諷:人們在寒食這一天不舉煙火,這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古老習俗,他們一年一度地斷火、吃現成食品,自然感到新鮮有趣;而我這個寒士對“寒食”生涯早已習以為常,反正我平日經常斷炊,明天寒食節倒也不必費心張羅了,不過我的不舉煙火可并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古代的賢人啊。詩人不是在凄凄慘慘地向人訴苦,而是涉筆成趣,輕描淡寫地自我揶揄。這種故作曠達之語,實際上是含淚的苦笑,從平淡中透露出辛酸,在幽默中彌漫著悲涼。
在眾多的描寫寒食的詩作中,這首詩構思不襲故常,別具一格。一、二句抒寫悲懷而以樂景作為反襯,三、四句轉為自嘲卻使悲懷更加突顯,詩中語脈深曲,耐人尋味,使讀者對寒士的辛酸悲涼產生無限同情。晚唐詩人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可能是摹仿此詩而作,有“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之句,因詞句過于刻露率直而減少了感人的力量;況且他是向郡守獻詩,情辭急切地哀告求援,當然更不會具有孟云卿詩中那種自我揶揄的幽默感了。
上一篇: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戴叔倫《過三閭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