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緱山西峰草堂作》唐山水詩鑒賞
岑參
結廬對中岳,青翠常在門。
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
頃來闕章句,但欲閑心魂。
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
曩聞道士語,偶見清凈源。
隱幾閱吹葉,乘秋眺歸根。
獨游念求仲,開徑招王孫。
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
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
野靄晴拂枕,客帆遙入軒。
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
佇立云去盡,蒼蒼月開園。
這是岑參早年之作。當時他受到社會上崇尚道教,熱衷隱居風氣的影響,在山中定居了五年,寫下不少贊美隱居生活的詩篇。緱山又名緱氏山,在嵩山西幾十里,與之遙遙相對。這首詩的特點在于狀寫山水與稱頌隱居生活相結合,融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體。
“結廬對中岳,青翠常在門。”詩人所居草堂在緱山之上,面朝東,所以開門就能見到青翠的嵩山。住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中,會不知不覺地產生返歸自然的愿望。“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耳目變得清靜了,平時所談的竟是打漁、砍柴一類的話頭。光耳目清靜還不夠,還要求得心境的清靜,于是“頃來闕章句,但欲閑心魂”。古人的書籍也拋在了一邊,免得攪亂寧靜的心情,只有冥然獨處才能領會自然中蘊藏的無窮奧妙。“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天色漸漸暗下來,已是黃昏時分。“喧”字下得好,把原來冷清的山林襯得更為幽靜了。山間的暮景與詩人靜化了的心靈溶成了一體,他的心在這里找到了歸宿,“曩聞道士語,偶見清凈源”。自然似乎正在向他啟示這一點,“隱幾閱吹葉,乘秋眺歸根”。詩人憑靠在桌幾上,長久地觀看秋葉的飄零,仿佛落葉的返本體現了一種歸回自身的沖動,它們不正是在啟迪一種人生哲理嗎? 以上的感受已經超出了一般的漁樵之言,所以接著詩人覺得需要尋找知音,“獨游念求仲,開徑招王孫。”求仲是漢代隱士蔣詡的朋友,詩人在孤獨中多么希望找到這樣的同道呀。這是離群獨處的隱士往往會發出的嘆息。這時山峰在詩人眼中也變得孤獨了,“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出”用得極妙,一陣雨后,嵩山的輪廓變得格外分明,突兀在平原之上,給人忽然冒出之感,自然的變化與詩人心境的變化配合得十分緊密。“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這句是說山間生活使人的精神更加恬淡,對道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厚。下一聯又通過寫景來證實它,開晴之后云氣飄動,有幾縷飛入了詩人的草廬,拂拭著枕席,似乎與人在進行親密的交流。遠處帆影移動,若隱若現,仿佛正向窗中駛來。“遙”字用在云氣之后,極其傳神。這兩句充分傳達了自在的神韻。最后詩人對感受的這一切無人領會深覺惆悵,“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佇立云去盡,蒼蒼月開園。” 尚平是東漢的隱士。古人已不可追,詩人只有孤單地佇立,直至云氣散盡,月上林園。
全詩在一定程度上融景物與人生哲理為一體,含蘊綿邈。但是由于詩人尚未深入接觸社會,因此內容顯得比較單薄。
上一篇:釋靈澈《簡寂觀》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趙秉文《虎牢》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