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3,余拏一小舟4,擁毳衣爐火5,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6,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7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8、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9。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10:“莫說相公癡11,更有癡似相公者。”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湖心亭:在杭州市西湖中。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年號。3更定:即起更,約晚八時左右。4拏(na):牽引,拏舟即呼船乘坐。5擁:圍裹。毳(cui)衣:皮衣。6霧淞:大霧中水氣附著在地表或物體上而凝成的白色質(zhì)松的附著物。沆碭(hang dang):廣大的樣子。“霧凇沆碭”形容雪后天地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7長堤:指西湖白堤。8芥:小草。9大白:酒杯。10舟子:船夫。11相公:舊時對男子的敬稱。張岱時年三十六歲。
【析點】 張岱冬日夜游西湖賞雪,確是雅興。雅興之后,留下了這篇雅文。首先寫音響,“人鳥聲俱絕”,為雪景鋪設(shè)了萬籟俱寂的環(huán)境,渲染雪夜湖上空曠冷寂的氛圍。接寫西湖雪夜全景:使用新穎的辭藻——“霧凇沆碭”,新穎的句式——“天與云與山與水”,一句連用三個連詞“與”,描摹出只有雪后霧中才能形成的“上下一白”的冰雪世界。全景中再寫細部,靠了幾個精選的數(shù)量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像繪制水墨畫樣點染湖上的“影子”,這之中,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可算作是遠景;船與人本應(yīng)是近景,但作者使用比喻,船為芥,人為粒,極言其小,在想像中,他已跳出了自己所乘的船,使船只與船上人(包括自己)融于西湖雪景之中,為一芥、一粒,把近景也幻化為遠景了。這樣寫意在以長堤和湖心亭的模糊沖淡,船只與船上人的藐小,烘托西湖冰雪世界的廣博與浩茫。如此寫來,精妙絕倫!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之美,宜晴宜雨;如今有了張岱的雅文,西湖之美又在冰雪霧靄之中了。
上一篇:《湖山小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湖心亭紅燈》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