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丘崈》登賞心亭懷古②
登賞心亭懷古②
一雁破空碧,秋滿荻花洲。淮山淡掃,欲顰眉黛喚人愁③。落日歸云天外,目斷清江無際,浩蕩沒輕鷗。有恨寄流水,無淚學羈囚④。
望石城,思東府,話西州。平蕪千里⑤,古來佳處幾回秋。歌舞當年何在,羅綺一時同盡⑥,夢幻兩悠悠。杯到莫停手,唯酒可忘憂。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③顰,皺眉。眉黛,古代女子以黛畫眉,因以稱眉。后借指女子,懶舒眉黛,六宮眉黛等。 ④羈囚,亦作“羇囚”。指囚犯。 ⑤平蕪,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⑥羅綺,羅和綺。多借指絲綢衣裳。也指衣著華貴的女子。這里喻繁華。
這是一首寫于南宋都城南遷、故土淪陷時懷古說今、抒發離恨之苦的佳作。
上片主要是描繪登上賞心亭時呈現于眼前的景物,并將仇恨之情寓于其中。“欲顰眉黛喚人愁”“有恨寄流水”中的“愁”“恨”二字應是本詞的文眼,為全詞奠定了情感的基調。開頭兩句從大處著眼,總寫雁破長空、荻花滿地的蕭瑟凄涼的秋景,雖意境肅殺,但不失曠達。“淮山淡掃,欲顰眉黛喚人愁。”深秋的淮山就像女子娥眉淡掃一樣,只能喚起詞人對國土淪陷的憂愁和憤恨。這里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寓情于景。此時正值日落西山,海鷗漸漸消失在浩浩蕩蕩的江面,望著浩渺無際凄涼冷清的江水,詞人的心中再次充滿了無盡的難以排解的怨恨,只能學做“羈囚”,把滿腔的仇恨寄托給向東奔去的流水。“落日”本是自然景物,這里含有比喻南宋日薄西山,國勢危殆的意思。
下片是對故土生活的思念,進一步抒發美夢破碎、憂愁無盡的心情。“望石城,思東府,話西州”總寫對故土生活的留戀與贊美。遼闊的沃土中原,眾多的美景佳境,自古以來能有幾年好時候呢?“歌舞當年何在,羅綺一時同盡,夢幻兩悠悠”是說當年的歌舞升平的繁華的生活如同夢斷瑤臺一般,都已經破碎不在了,只剩下滿目的凄涼和憂愁,只好借酒來排解心中的愁苦之情,千萬不要停下舉杯的手呀!豈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
全詞運用了懷古抒情的手法,通過破空的大雁、滿地飄灑的荻花、淡掃的淮山、欲顰眉黛、歸云天外的落日、無際的清江、歸巢的輕鷗、冷清的流水、石城、東府、西州、千里平蕪、歌舞、羅綺等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了一幅令人黯然神傷、愁腸百結的冷落凄清畫面,表達了對國土淪陷、國勢危殆的深深憂慮和對當權者妥協投降行徑的憤激之情。
本詞中“雁”的意象很有典型性。古詩詞中雁的象征意義通常有以下幾方面:
借雁抒離思。如《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亦唱道:“碧云天,黃草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點是離人淚”,則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借雁嘆孤寂。如張炎的《解連環·孤雁》可謂對雁之含蓄孤凄更有寄托:“楚江空晚,恨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卻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誰憐旅愁荏苒,漫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雁思鄉,鶴延年。”
借雁意象表忠貞。金代詩人元好問曾因見一雁被殺,另一雁鳴不去投地而死寫下《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翻看古詩詞,托雁言情、托雁言志比比皆是,真是雁叫聲聲,淚痕點點。
●丘崈(1135~1208),字宗卿,江陰(今屬江蘇)人,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調建康府觀察推官,歷知華亭縣、吉州,召除戶部郎中,遷樞密院檢詳文字。后被彈劾,移江西轉運判官。淳熙十三年(1186)移帥紹興,十四年改兩浙轉運副使,后經多次官職變遷,74歲離世,謚號文定。有《丘文定集》,已佚,《文定公詞》一卷傳世。
代表詞作:《醉花陰·碧玉槎椏金粟小》《鷓鴣天·準擬關門度一秋》《鷓鴣天·懷抱環奇懶叩閽》《一剪梅·瀟灑佳人淡淡妝》《謁金門·羅袖薄》《謁金門·風又雨》《夜行船·水滿平湖香滿路》《訴衷情·素衣蒼狗不成妍》《水調歌頭·一葉下林表》等。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丘崈詞風:楊萬里《跋丘宗卿侍郎見贈使北詩一軸》,評價丘崈詞:“詩中哀怨訴阿誰,河水嗚咽山風悲。中原萬象聽驅使,總隨詩句皈行李。”言其歌詞長調亦頗有豪氣,如《水調歌頭·登賞心亭懷古》《水調歌頭·秋日登浮遠堂作》等篇,家國之恨,身世之感,并入筆端。小令則大抵平實無奇,惟《菩薩蠻·再登賞心亭用林子長韻》一闋較有感慨。歌詞多有與辛棄疾、范成大、韓元吉唱和者,故詞風亦較近豪放一路。
丘崈在本詞中抒寫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意境雖凄清蒼涼,但不乏慷慨豪氣,大有辛棄疾豪放詞風。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首詞上片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先寫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游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
下片直接言志。先引用季鷹的典故,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然后借用劉郎、許汜的典故,表白自己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接著引用“樹猶如此”這個典故,抒發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的憂慮。最后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落日歸云天外,目斷清江無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上一篇:宋詞《武陵春·萬俟詠》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呂渭老》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