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邠州》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譚嗣同
棠梨樹下鳥呼風,桃李溪邊白復紅。
一百里間春似海,孤城掩映萬花中。
這首詩是譚嗣同入甘肅,途經陜西邠州(今陜西彬縣)時所作,具體年代不詳。詩人寫路經邠州時對于如海春光的由衷贊嘆,表現了他內心的歡悅之情。
頭兩句是寫沿途所見,末兩句是已遠離邠州回首遙望的感受。棠梨樹是一種葉暗紅春日開花的樹。春天的棠梨樹長滿了密密層層的小葉,粉色的花兒探頭探腦地懸在葉間,鳥兒在樹下鳴囀呼應。清清溪流的兩岸,紅了桃花,白了李花,紅白相映,明艷動人。這是典型的春天的景色,但如果一直這么寫下去,即使再寫得姹紫嫣紅,也會顯得單調、呆板。于是詩人一下子向前躍了一百里,當然一百里并不實指,表示又繼續向前行了很長一段路程,這百里路程依然是繁花掩映,所以才有“春似海”的比喻。用浩渺的海域來比喻無邊的春光,這種感受只能旅途行進的人才會有的,但身居其中的人卻不一定能道出了。如此美妙的春光,逗引得詩人走出極遠還忍不住要回頭張望,只見“孤城掩映萬花中”。距離遠了,已分不清桃花、李花、棠梨花了,只見如煙似霧的花叢中,隱隱露出城池一角。距離是造成審美意境的必要條件之一,最后用遠距離的感受來結束全詩,會激起讀者連綿無窮的豐富想象。
這首詩的特點在于它巧妙地選用表現色彩的字,給人以清新、明麗的美麗感受。如第二句只寫了溪邊的桃紅李白,既是春日,溪水必定是綠色的,韋莊有“春水碧于天”句,詩人雖不言綠,但綠已在讀者眼前了。寫花,詩人只用了 “紅”“白” 二字,選字經濟、單純又不扎眼。用一個“復”字表現了花事的秾麗繁盛,這樣就會喚起讀詩的人的豐富想象力,腦海里浮現出一幅氣息清新、色彩明艷的春光圖,盡情享受那難于一言道盡的美妙春色。
上一篇:袁宏道《道中隨事口占三首》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