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輔·浪淘沙》原文賞析
曹溪驛折得桃花一枝,數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軟櫓聲柔,草綠芳洲,碧桃幾樹隱紅樓。者是空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忠州過了又涪州。擲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
這是一首思鄉之作。作者在小序中就介紹了詞作的背景: 詞人從湖北進入四川,在曹溪驛折得桃花一枝,幾天以后桃花凋謝,于是包了花瓣并把它投入涪江。涪江,水名,在四川省,也稱內水,至合川縣入嘉陵江。詞人思念遠在東海之濱的故鄉陽湖(今江蘇武進),詞借桃花的凋零,表達自己遠離故鄉親人獨自漂零的凄涼和深埋于心的濃濃鄉愁。陳廷焯評之曰:“無窮幽怨,言外尋繹不盡。”
詞的開端著墨描繪了一幅江畔春光圖,江水、船只、芳洲、碧桃、紅樓,用鮮明的色彩繪出了濃濃的春意,用墨不多,卻是有景有情。“水軟櫓聲柔”的“櫓”即“櫓”,這是寫在明媚的春光里,微風輕拂著江面,泛起層層漣漪,象一幅巨大的綢緞,詞人僅用了一個“軟”字就繪出了春江之水的特色。在這靜謐的環境中,連櫓聲也顯得分外柔和,而柔和的櫓聲更襯托了春江之靜。櫓聲并不悅耳,為什么在詞人聽來有聲柔之感呢?這就帶有詞人的主觀色彩,因為在這里詞人要刻畫的是艷麗春色,而一葉小舟正是這幅畫的一部分,它賦予了整幅畫以動態。“草綠芳洲”中的“綠”字將靜景寫活了。“碧桃幾樹隱紅樓”中的“碧桃”是指重瓣的桃花,也就是“千層桃”,又名碧桃花。這句謂一幢紅色小樓隱在幾棵碧桃花樹后面。“者是空山魂一片,招入孤舟”句中,“孤舟”暗用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云碧桃花象是春山的一縷芳魂被攝入孤舟。“者是” 即“這是”。碧桃花色彩艷麗,它象是春的使者,如果沒有這幾樹桃花,春山就沒有了明顯的季節特征,也就見不出與其他季節之山的區別。上片寫沿途所見的景象。桃花這個意象,經前代詩人疊用,所表示的意思無非是代表蓬勃生機,亦或是艷情,而本詞卻是為了寫下片的獨身漂零之嘆,思念故鄉之愁。
譚獻謂: 左仲甫詞“逸情云上,愈喟愈高。”下片就是步步深入寫自己的滿腹愁緒的。“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思鄉之夢一刻也沒有停,還自尋什么煩惱?作者遠離家鄉,時時刻刻地思念著故鄉親人,現在卻要到更遙遠的地方,真是萬般無奈。離家越遠,鄉愁越來越濃,已是神為之摧了,為什么還要自尋煩惱呢? “忠州過了又涪州”中的“忠州”就是今天四川省忠縣,“涪州”是今天的四川涪陵,忠州、涪州均為四川地名,過了忠州又到涪州,詞人在向四川腹地行進,誰知道已過了多少“忠州”,以后還有多少個“涪州” ! 一個“又”字體現了詞人萬般的無奈,對漂泊的厭倦。家是越來越遠了,心底的那份鄉愁如何能解?只能托那一包花瓣漂回故鄉,帶去獨自漂零的愁苦,以及對故鄉的思念。“擲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頭。”巴江說法不同,這里據《太平寰宇記》,認為巴江即為嘉陵江。把桃花扔進巴江,讓它一直流到東海,永遠不要回頭。詞人的家鄉陽湖就在長江的下游,可以理解為要桃花流回家鄉,而不象自己一樣漂泊異地,“切莫”就是千萬不要的意思,用了一個決絕詞。為什么詞人對于桃花的希冀如此殷切呢?這是因為詞人早已厭倦了離家遠走的生活,思鄉之情非常急切,是借對桃花的叮嚀,來寫自己的歸心似箭。下片由春江的描繪轉入主題,聯系小序的寫作背景,直抒對故鄉的思念。
這首詞借一枝桃花,抒寫游子思歸的心情,沒有大發一通空洞的感慨,而是借物抒情,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真實思想。在一片明媚春光之中,卻有一個傷魂之人,兩種氛圍迥乎不同,卻渾然一體,手法可謂高妙。
上一篇:《董元愷·浪淘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蔣春霖十首·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