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暴君,卻寫下了許多令人贊嘆的美妙詩篇。要解釋清楚這一矛盾現象,不能不又涉及兩重性格組合的問題。
魏征于《隋書·卷四》末尾指出: “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由此足見,楊廣并不是天生就的昏庸之主。他后來之所以喪身滅國,都是不斷膨脹的權勢欲將他推向丑惡一端造成的。他的根本弱點在“矯情飾貌”。讀他的詩,也應該作如是觀。
《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曲名之一。據《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最先創制此曲者為陳后主。《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此曲歌詩七首,開頭兩首即楊廣所作。這里選析的即它的第一首。
這首詩通篇寫景。短短四句竟將題中春、江、花、月、夜等應盡之義一一點明。首聯展現出一幅幽靜的畫景:空濛的夜色籠罩著平靜的江面,長江兩岸盛開著點點春花。尾聯則反靜為動:流波滾滾,月影沉沉;潮水洶涌,星光閃爍。前兩句由面到點,后兩句一“去”一“來”。從這組畫面里,我們似乎能聽到春天腳步的聲響,看見江水的流動,聞著花木的芳香,感到月色的輕柔和領會到夜的安謐。我們會覺得這首短詩頗似斑爛陸離的萬花筒,內中奇景迭出,變化無窮,確不愧是一首清新、雋永的好詩。
楊廣晚年雖然沉湎酒色之日多,但是早年為了陰謀篡奪最高的統治權力,不能不“矯情飾行以釣虛名。”( 《隋書》卷四)加上他敏慧好學,又受到那時代南北文風漸次融合的影響,故“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隋書》卷七十六)程千帆師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一文中指出: “隋煬帝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家,有一種比較獨特的二重性。他是宮體詩的繼承者,又是其改造者。”(見《古詩考索》第99頁)我贊同程先生的如下說法:正是在楊廣對宮體詩改造的基礎上,張若虛才進一步寫出那被譽為“孤篇橫絕”的名作來。
今天我們讀楊廣這首詩,仍然能從中得到審美的享受。因為擅于“矯情飾貌”的楊廣,在詩中已隱去其荒淫、殘暴的面目,只著意烘染出一個富有魅力的大自然形象。而在這迷人的大自然形象里,每一個讀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再創造的藝術空間。
上一篇:春庭晚望|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雜詩七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