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一位中外聞名,多產而又多能的作家。在他4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寫過許多長篇和短篇的小說;歌劇、曲劇和話劇的劇本。這數十篇、幾十萬字的散文, 只是他的一些“小塊文章”!但是從這些短文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性格、他的愛好、他一生的際遇、他接觸過的人物、他居住過或游歷過的地方……看了這些短文,就如同聽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談話那樣地親切而雋永。
我們從第一篇《我的母親》看起,就知道老舍幼年和少年生活是十分困苦清寒的。他說:“事實上,我在幼年遇到的那些事多半是既不甜又不美的。”使他在回憶中總覺得童年生活又甜又美,只為他有一位“勤勞誠實”,會默默地“吃虧吃苦”的母親。他的“生命的教育”都是母親傳給他的:如好客、愛花、愛清潔、守秩序等等。這一切就畫出了老舍這個人物的輪廓。
這些短文里有不少憶念朋友之作。他的朋友中有的也是我的朋友,如羅常培先生,許地山先生……他和羅常培:
總是以獨立不倚,作事負責相勉。
他夸許地山:
他有學問而沒有架子。他愛說笑話,村的雅的都有……天真可愛。
他稱贊白滌洲:
高過他的人,他不巴結,低于他的人,他幫忙。對他自己,在幽默的輕視中去努力。提到何容時,他說:
他的“古道”,使他柔順得像小羊, 同樣能使他硬如鐵。當他硬的時候,不要說巴結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當他柔順的時候,他的感情完全受著理智的調動。
我們常說: “什么人交什么朋友”,從老舍所喜歡的朋友的性格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到他的性格。
這本集子里有好幾篇關于北京的文章。他熱愛北京。他說:
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我愛它像愛我的母親。
北京解放了,人的心和人的眼一齊見到光明。
這就是為什么在解放后,老舍的文章中常有“狂喜”這兩個字!老舍喜愛山水。在描寫濟南和青島的山光水色的幾篇短文里,尤其突出了“綠”的色調。
他在《更大一些的想像》里說:
一串小山都像帶著不同的綠色往西走呢……那水藻,一年四季是那么綠……似乎是暗示出上帝心中的“綠”,便是這樣的綠。
他又在《非正式的公園》中寫:
一切顏色消沉在綠的中間, 由地上一直綠到樹上,浮著綠的山峰,成功以綠為主色的一景。
他在《五月的青島》中寫:
看一眼路旁的綠, 同時再看一眼海,真的,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綠,鮮綠,淺綠,深綠,黃綠,灰綠, 各種的綠色聯接著,交錯著, 變化著,波動著,一直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漁帆的外邊去。
以上幾段文字,把老舍對于綠色的偏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不但知道“上帝心中的綠色”是什么樣子,他還能從我所熟悉的蔚藍的“海”上,看到“各種的綠色”。
他在濟南和青島度過了幾年的教讀生涯以后, “七七事變”就來臨了!在《轟炸》一文中所說的“空前的浩劫,空前的奮斗”的那幾年里,他離家出走,從徐州而武漢而重慶,從事抗戰文藝工作。就是40年代初期,他在重慶的那幾年,我們和他晤面的機會才比較多起來。我們那時住在歌樂山,他也經常往返于重慶近郊之間,路過時常來坐坐。他當時忙于寫宣傳文藝,一面卻是貧病交加。我身體也不好,時常吐血。我們見面總不多談時事,他就和我們的孩子交上朋友,有時空襲的警報響起,老舍就和孩子們帶些花生或葵瓜籽下防空洞去, 雖然歌樂山從來沒有被炸過。記得老舍那時寫過一首七律送我們:
中年喜到故人家
揮汗頻頻索好茶
且共兒童爭餅餌
暫忘兵火貴桑麻
酒多即醉臨窗臥
詩短偏邀逐句夸
欲去還留傷小別
階前指點月鉤斜
這張詩稿在十年動亂中也被抄走了。現在掛在我墻上的這幅橫軸,還是胡絜青大姐從老舍的遺稿中找出寫來送我的。
這本集子里有幾篇游記,是解放后的老舍帶著一股“狂喜”的心情寫的。如《南游雜感》中說:
昔日觀光,感到痛苦;今日游覽,令人興奮。
總之,解放以后,老舍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歌頌新中國、新中國的主人,歌頌黨、歌頌毛主席的創作活動之中。同時他也有繁忙的社會活動,但辛勤的創作活動和繁忙的社會活動,都沒有干擾了他愛養花、愛養小動物的習慣。這集子里的有幾篇,就是些談鴿說貓之作。我們讀他的1965年的兩首遺作,就可以看出他在半生凍餓酸辛之后,“幸逢盛世”。他欣慰,他感激,他樂觀,一心只想以垂老挾病之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力爭上游”地寫:
昔 年
我昔生憂患,愁長記憶新:
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
滾滾橫流水, 茫茫末世人,
倘無共產黨, 荒野鬼為鄰!
今 日
晚年逢盛世, 日夕百無憂,
兒女竟勞動,工農共戚休。
詩吟新事物,筆掃舊風流。
莫笑行扶杖, 昂昂爭上游!
誰能料到就在他寫這兩首詩的第二年,1966年的8月, 他從養病的醫院里出來迎接的“文化大革命”,竟給他以意外的心靈和軀殼上的打擊,他震驚,他迷惘,他彷徨,他從“狂喜”的云端,猝然墜入到“極痛”的淵底。就這樣,一位“文藝界的勞動模范”、“人民藝術家”、“語言大師”竟于在一天的苦想默思之后, 在碧綠的湖上, 尋了“短見”!
痛定思痛,十年浩劫之中,在中國大地上,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的, 成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折磨打擊的犧牲品的, 又何止老舍一人?正因為有了這許多犧牲, 才使得中國人民永遠記住這十年的慘痛教訓, 而舉國上下戮力同心地撥亂反正、排除萬難, 來建設起今天這樣的一個安定團結、欣欣向榮的中國!
我沒有想到這篇《老舍散文選》序,會在這種情緒中結束! 只因這些短文一鱗一爪地反映了老舍的一生,從他的“生”就會想到他的“死”。老舍這一班對人民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們的“死”, 使得我們這些老人,在“晚年”又逢“盛世”,老舍有知,也應當快慰吧!
1983年4月1日
(《老舍散文選》, 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賞析 序文無定法,一般是因書立意,就人選材,具有形式多樣,構思巧妙靈活的特點。這篇《老舍散文選》序,即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一生勤奮筆耕,著作等身。其長篇小說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等,都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解放后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獲得“文藝界的勞動模范”稱號。眾所周知,老舍先生在十年浩劫中因不堪屈辱、迫害,憤而離開人世。可是,在那個年代, “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的,成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折磨打擊的犧牲品的, 又何止老舍一人?”打倒“四人幫”后,經過舉國上下撥亂反正,國家重又走上安定團結、欣欣向榮的振興之路,冰心老人為亡友寫書序,怎不感慨萬千!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一個人如果還有友情,為亡友的書寫序文,如同捏著一團火。
因此,這篇序言,不像普通序言那樣平平地敘述、介紹、評議,而是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喜迎盛世,緬懷亡友,借題抒懷。就老舍散文的內涵,追念其崇高的性情、人格。使讀者從老舍的“生”, 自然想到他的“死”。
其次,運用頌詩般的抒情筆調,使序文充滿了對亡友的一片真情。冰心與老舍有著幾十年的交往,情同肺腑,可謂心心相印。序文采用第三人稱,客觀地援引散文章句,稍加評點。“提要鉤玄”,亡友老舍那音容笑貌便躍然紙上。所以,讀完這篇序文,老舍先生作為“文藝界的勞動模范”“人民藝術家”的光輝形象,便栩栩然立于讀者面前。
總之,冰心要告訴讀者的是:“看了這些短文,就如同聽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談話那樣地親切而雋永”——他生就一顆勤勞而善良的仁愛之心,對朋友相待以誠,而且擇優而從;他熱愛北京,就像愛他的母親一樣,尤其是解放后的北京;他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尤其鐘情于山水的“綠”的情調,從大海的顏色,他懂得了什么叫“春深似海”——就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的作家,當祖國遭到侵略時,他奮不顧身地斗爭,祖國贏得解放后,他自然“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歌頌新中國、新中國的主人,歌頌黨、歌頌毛主席的創作活動之中”。并且一直到老,還以“挾病之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力爭上游”!
這就是序文要告訴讀者的老舍其人。與其說是在為《老舍散文選》寫序,不如說是冰心借序亡友之散文以表追懷老友之情!也可說,這篇序言是冰心奉獻給老舍亡靈之前的一份祭奠!
上一篇:《畫廊集》題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蘇曼殊傳》前言|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