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蘇曼殊(1884—1918)①逝世25周年, 我在1943年出版了《曼殊大師紀念集》。當時,我曾許愿要為這個中日混血的詩人、小說家、畫家以及從革命志士轉變為僧侶的傳奇式人物, 編寫一本傳記?,F在, 我的愿望實現了。
回顧一下從1918到1968這半個世紀多事的年代,我們可以肯定,時光并沒有磨滅蘇曼殊在世時所享有的聲譽和影響。他的聲名在1928年達到了頂點。那時, 家父和我編輯的5卷本《蘇曼殊全集》正好出版, 后來銷售了幾萬部,這是在當時中國書籍發行中創紀錄的數量。即使在提倡白話文和以現實主義的方法描寫生活的新文化運動時期, 曼殊浪漫主義的小說和詩歌, 仍然在年輕知識分子中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并且影響著他們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和一般的看法。
對本世紀初期幾十年間的中國作家來說, 革命熱情和與此似乎無關的傷感情緒,是他們靈感的兩個主要源泉。由于身受殘酷現實和不平等生活的壓迫, 他們為爭取深刻的社會和政治改革的熱情激發起來;而在這些希望破滅之后, 卻又情緒低落, 感到極度痛苦和失望,以致陷入病態情緒的波動之中。曼殊浪漫主義的傷感情緒,是他的朋友們很熟悉的,但他的革命精神, 卻不為一般人所知曉。直到1920年末, 父親和我研究了他的一生, 才發現他身上有著人們一直未曾想到的素質——革命精神。盡管這種精神為時短暫,未能持久,但在青年時代卻曾激勵他, 并見諸行動。隨著早年的朋友和革命同志們更多地披露他個人經歷的各種事實, 他這種品質的風貌就越發清楚了。不用說,正像許多朋友一樣, 嘗試救國的努力遭受失敗, 又使他陷于悲觀和自暴自棄, 終于導致他過早的死亡。
同時代的人們對他的早逝, 對他很有希望的一生竟然如此短暫,都很惋惜。作為一個終身漂泊的孤僧, 曼殊被剝奪了故鄉和家庭的溫暖。這是一件悲慘的事情,他從父親的家人方面得不到愛護, 只能把親人之愛專注到一個日本婦人身上;在分別了將近20年后, 他認為她是自己久已離散了的母親! 在他們重聚時, 曼殊的日語因長期不用, 已經荒疏, 不得不請在日本的一位從前的同學擔任翻譯, 然而,他天性的真誠很值得稱頌, 他一旦找到了母親,就將深深的情愛和忠誠獻給她, 直到他生命結束的時候。
一個藝術家的偉大, 并不是因為他能博得別人同情他個人的不幸和痛苦, 而要根據他的作品本身的價值來衡量。曼殊寫詩的才能、小說的撰述、寫作的技巧、優美的文風和他坦誠的個性, 全都值得贊美,但是他主要的杰出之處,似乎是能以坦率和自然流露的風格來表達發自內心的感情。正因為他的生活和個人經驗是獨特的,所以他在詩里, 或者通過小說里的主人公——他們大多數顯示了作者本人的特點——所喚起的感情,也是獨特的。不過, 給他的作品帶來最動人、最持久的品質的, 卻是一種異國情調的氣氛。在他的詩、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斷鴻零雁記》里面,都充滿了這種氣氛?!稊帏櫫阊阌洝?sup>②是一篇動人的小說,分別在中國和日本成長起來的一對敏感的青年男女, 由于血緣關系和共同的情懷而相逢, 產生了熱烈的卻又無望的愛情, 終于又被拆散了。在此以前,還沒有一個中國作家運用過這種涉及兩個民族的血統關系, 或者家庭與寺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來為他的作品增添色彩和情趣。因此, 日本的評論家,正如中國的批評家一樣,對他的天才留下深刻印象, 并予以高度的評價。
蘇曼殊的一生,也引起了一位西方學者的興趣。我應該說明在1961年我發現亨利·麥克阿里弗寫的《蘇曼殊——一個中日混血的天才作家》 (1960)這本小書時所感到的驚訝。我從未料到, 一個西方學者, 竟會對一個距今已經似乎如此久遠的人的生活和作品進行探究。除了他從曼殊一個早年朋友那里收集到的片斷回憶, 麥克阿里弗只有很少的關于蘇曼殊生平和時代的有用的資料。他如同探討一個不知名的16世紀英國作家一樣, 把他的主人公當作一個過時的、異國的、文學古董來探討。盡管如此,這個開創性的研究, 已經把這位被忽視的, 然而卻是重要的文學人物介紹給英語讀者了。
當我在1943年決定著手進行這項傳記的研究時,我本來想用中文寫這本書。但是, 因為遠離祖國, 很自然地我就用我已經居住了20年之久的這個國家的語言來寫作。麥克阿里弗的書的刊行, 引起我對曼殊的興趣的復活。同時也引起我對童年時代的回憶。那時,我以稚氣的好奇心注視著我父親的和尚朋友從南洋帶給我們的奇特的金佛像, 以及他有一次送給我的兩朵絹花, 附有一張信箋, 上面寫著:“無忌女弟哂存”,這是一個多么親切的玩笑! 還有, 在我大學一年級時那個炎熱的、難忘的夏天,讀了曼殊所譯我當時最喜歡的兩位英國詩人拜倫和雪萊的詩歌而得到鼓舞,我開始研究曼殊的生平和作品。于是,在父親的主持下,我們在1927和1928年接連出版了一冊《蘇曼殊詩集》,重印了新發現的他的兩篇散文作品(《曼殊逸著兩種》),編印了他的年譜,最后,還有他的全集的定型本,也是父親和我共同完成的。這是我們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合作。在曼殊逝世50周年,又是先父去世10周年之際, 更感到這項工作是十分珍貴的!正當我自己比“知天命”之年還多活了10歲的時候, 我把他最喜歡的朋友之一, 以及在本世紀初年一位中國第一流作家的英文傳記獻給他,這也是恰當的吧。
1968年于美國印州布盧明頓
(《蘇曼殊傳》,三聯書店, 1992年版。)
注釋 ①蘇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原名戩,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為其法號。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出生于日本橫濱。父親為旅日華商,母親是日本人。早年因特殊身世和家庭矛盾出家為僧,但不忘民族危難。1902年在東京加入學生組織的革命團體青年會。1913年發表《反袁宣言》,歷數袁世凱竊國罪惡。他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游,為近代進步文學團體“南社”社員?,F存詩約百首,多為七絕。善畫。著有文言小說《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等6種。譯作有《拜倫詩選》等。②《斷鴻零雁記》——寫于1912年,是以第一人稱寫作的長篇小說,其中某些情節有著作者本人生活的影子。男主人公三郎,家道衰微。其未婚妻雪梅被繼母迫嫁富室,三郎憤而為僧。后三郎赴日尋找生母,與姨姐靜子相遇。三郎之母屬意靜子,三郎對靜子也不無戀戀之情,但終因皈依佛法,割斷情絲,潛逃回國。其時,雪梅已絕食而死。小說具有反封建意義,影響頗大。
賞析 柳無忌女士是《蘇曼殊傳》的作者。她對傳主的研究, 已經具體、詳細地體現在這部專著中。這篇《前言》,主要是說明自己為什么要寫作《蘇曼殊傳》,同時介紹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前言》告訴我們:她之從事這項寫作,不僅因為蘇曼殊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也不僅是半個世紀里曼殊的小說、詩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是因為:“父親和我研究了他的一生,才發現他身上有著人們一直未曾想到的素質——革命精神。盡管這種精神為時短暫,未能持久,但在青年時代卻曾激勵他,并見諸行動?!边@是符合實際的論斷?!短K曼殊傳》對傳主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重要事件(如參加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與魯迅等人籌辦《新生》,參加《太平洋報》工作,發表《反袁宣言》等)中的表現,均有精當的評述,反映出蘇曼殊
時俗, “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的獨特經歷和思想性格。現在這一論斷已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
《前言》指出: “曼殊寫詩的才能、小說的撰述、寫作的技巧、優美的文風和他坦誠的個性,全都值得贊美,……不過,給他的作品帶來最動人、最持久的品質的,卻是一種異國情調的氣氛。”這也是很有見地的論述。文中以《斷鴻零雁記》為例,說明作者在空間上的開拓和藝術上的超越。由于作者的筆觸“涉及兩個民族的血統關系”和“家庭與寺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因而使這部具有反封建意義的悲劇作品在日本也獲得了“高度的評價”?!肚把浴返倪@個看法,現在也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
《前言》除了論述作家的思想特點和藝術才華之外,也談到了自己寫作《蘇曼殊傳》的緣起。作者告訴我們,她從小就見過父親的這位和尚朋友,后來又從他的譯詩中受到鼓舞, “開始研究曼殊的生平和作品”,可見她早就有了寫作曼殊傳記的愿望。她又告訴我們:曼殊是亞子先生“最喜歡的朋友之一”,寫作本書既是紀念曼殊逝世50周年,也是獻給亞子先生逝世10周年的恰當方式。至于西方學者麥克阿里弗的書的刊行,主要是“引起我對曼殊的興趣的復活”。既然西方學者在只能憑借“很少的”有用資料的條件下,有勇氣“探討”曼殊這位“天才的作家”,那么全面、深入地研究和介紹曼殊,對自己來說是義不容辭的了。
這篇《前言》篇幅不長,文字洗練,是一篇樸實無華卻又是內容充實、富于見識的好文章。
上一篇:《老舍散文選》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詞選》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