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阮郎歸》·向子諲
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副標題指出本詞寫于“紹興乙卯”,即高宗紹興五年(1135),這時由于名將岳飛、韓世忠等屢次擊敗金及偽齊的軍隊,南宋的軍事形勢顯得十分有利,具備進取中原的力量,但高宗等人畏敵主和,只圖茍安而不思進取,作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此詞的。
首兩句寫作者風塵仆仆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道上,正值大江南北風雪迷漫。“易水”源出河北易縣附近,是戰國時燕國南面的疆界。《戰國策·燕策》載有燕太子送荊軻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易水寒”的出處,意味著生離死別和誓殺強敵。這里的“易水寒”是指中原的淪喪和帝王被俘不回的恥辱。“同云”兩句,從“遙知”生發而來。“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陰云。“三關”,泛指中原關塞。極目北望,只見山外有山,怎不令人心碎欲絕。
下片承上而來。“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國恥未雪。天本不會老,海也不可能翻,但即使天會老,海能翻,要消除北宋覆亡的靖康之恥卻是難上加難,幾乎比天老、海翻還要困難。“頻聞”兩句表達了作者切盼和懷疑的心情。經常聽說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國向二帝問候,但究竟何時兩帝才能返回南宋呢?鸞,本為車上的鸞鈴;輅(lu),是車上的橫木,此處以鸞輅代表帝王的車駕。作者在這結束的兩句中針對主和派打著“迎還二圣,恢復中原”的旗號,實際上卻在順應著高宗不可告人的內心活動,即并不打算部署軍事力量、揮師江北,只求屈膝茍安、稱帝于江左。這是因為如果南宋出師節節獲勝,金國就會送還二帝,而他就得讓位于欽宗。作者不能明說,只是以“頻聞”、“幾時”進行暗示,使讀者領會弦外之音。
上一篇:秦觀《阮郎歸》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謝懋《霜天曉角桂花》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