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集》者,吾友徐昌谷①別錄其近體詩②也。昌谷束發摻染,為漢、魏五言,莫不合作③。非其所甚好,而為之輒工,蓋其才性特高,年甚少而所見最的。于唐諸名家,獨喜劉賓客④、白太傅⑤, 高哦雋諷,惓焉如懷。于是會掇其腴⑥,以成一家言;而湔濯蔓蘼,劖芟陳爛⑦,誦之冷然⑧意消,其亦至矣。
而或者猶病其多悲憂感激之語。于戲⑨! 昌谷操其所長, 宜被當世賞識;而尚羈束于校官⑩,凄凄褐素,退就諸生(11)之列,使不得一伸吐所有:雖欲強顏排解,作為閑適之辭,得乎?披是詩者,尚知其命編之意云。
(“四庫全書”本《甫田集》)
注釋 ①徐昌谷——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明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進士。官大理左寺副、國子監博士。與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稱“吳中四才子”。其詩初學白居易、劉禹錫,后改學漢魏、盛唐,為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著有《迪功集》、《談藝錄》、《翦勝野聞》等。②近體詩——指唐代興起的格律詩,相對于古體詩而言。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其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③“昌谷束發摻染”三句——意謂徐禎卿束發成童時,就能寫出合格中式的漢、魏五言詩。束發,古代男孩成童時,將頭發束成一髻,因用以代指成童。合作,合乎法度。④劉賓客——指唐朝詩人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因做過太子賓客,故世稱劉賓客。其詩剛健清新,語言明快。⑤白太傅——指唐朝詩人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其詩淺顯平易。有《白氏長慶集》。⑥會掇其腴——意謂能汲取前人創作的精華。⑦湔濯蔓蘼,劖芟陳爛——意謂能剔除前人創作的糟粕。湔(jian)、濯(zhuo),洗。蔓蘼, 蕪雜。劖(chan)、芟(shan), 除去。陳爛, 陳腐無新意。⑧泠(ling)然——清涼貌。⑨于戲——嘆詞,即“嗚呼”。“于”通“吁”,“戲”通“呼”。⑩校官——學官。《明史·文苑傳》載,“(禎卿)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⑾諸生——明清時經考試錄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有增生、附生等名目。
賞析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批評家在文學批評鑒賞中,要了解作家的身世、經歷、思想感情、為人品德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著眼于作品的全部,分析作品的內容,推求作者的意圖。文徵明的《〈焦桐集〉序》可謂是“知人論世”的文學批評方法的一次具體實踐。
序文分兩大部分。
前半部分論述了徐禎卿能“成一家言”的原因。其原因有二:一是禎卿天賦甚高,識見卓遠。“昌谷束發摻雜,為漢、魏五言,莫不合作”,小小年紀就能寫出合格中式的五言詩,這自然是常人所不能及的。禎卿能做到,不是因為他“甚好”五言詩,而是因為他“才性特高”“所見最的”,一否定一肯定之間,突出地強調了天賦、悟性與見識的重要性。《明史·文苑傳》載:“(禎卿)資穎特,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資質過人、極具才情也正是“吳中四才子”的共同特征。二是禎卿善于汲取前人之長,避其之短。他學詩“獨喜劉賓客、白太傅”,竭力推崇劉、白之詩,這大概是因劉、白詩中諷喻世事人情之作與禎卿的命運遭際有相通之處,使他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認同與共鳴。但他學古不是亦步亦趨,生搬硬套,食而不化,而是“會掇其腴”,取前人之菁華, “湔濯蔓蘼,劖芟陳爛”,汰前人之蕪蔓,因而能夠盡得前人之長,卓然自成一家。這種文學繼承觀直至今日仍具有借鑒意義。
如果說序文前半部分重在“知人”,那么后半部分則重在“論世”了。文徵明針對有的人批評《焦桐集》 “多悲憂感激之語”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于戲”二字,直抒胸臆,字淺而情深。禎卿生不逢時,空負其才,本應“被當世賞識”,然而命運多舛,他因貌丑而不得升遷,又因任大理左寺副時“坐失囚,貶國子博士”(《明史·文苑傳》),郁郁不得志,“羈束于校官,凄凄褐素”,“凄凄”二字,分明讓我們看見一位不為世用、壯志難酬的煢煢獨行者的憂悒的身影,而明代荒唐的吏治也由此可窺見一斑。行文至此,作者滿腔的悲憤終于無可自抑,禁不住反詰: “雖欲強顏排解,作為閑適之辭,得乎?”那種沉默已久、壓抑已久的憤激之情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他要大聲地為禎卿鳴不平。然而,對于暗夜沉沉的明代社會而言,一兩個清醒耿介文人的高聲吶喊很快便被淹沒于茫茫夜色中。在這樣一個沒有伯樂的時代里,千里馬的誕生本身就注定會以悲劇終結。當然,這不僅僅是千里馬的悲劇,也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悲劇。
基于上述論述,我們再來觀照徐禎卿《焦桐集》這部詩集的命名。焦桐,即焦尾琴。《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徐禎卿正是以焦桐自喻,個中深意不言自明。
文章雖短,然敘事明晰,說理透辟。語言簡練而不乏文彩,多種句式的綜合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徵明懷滿腔悲憤,奮筆直書,情透紙背,讓我們在字里行間時時感受到作者那顆悲愴的心。
上一篇:《激流》總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牡丹亭記》題詞|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