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文《與朱元思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嶂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據明刻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吳朝請集》)
《與朱元思書》,也作《與宋元思書》。吳均的這篇短簡,寫富春江上的秀麗風光如詩如畫,表露了作者一種清俊拔俗的情懷,最能代表吳均現存文章的風格。文章以自己游覽時的主體感受為出發點組織材料,把一百里許富春江上那些最為叩擊心靈的美景,那些浸潤著作者濃郁詩情的畫面聚向筆端,結撰成文,景隨情至,情隨景生,從而構成了一幅動人的“江行覽勝圖”。
文章一開始,“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個字,便寫出了一個清明朗潔的世界。在這里,作者“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把整個身心融合到大自然之中,心與物游,無往而不心曠神怡,難怪他要脫口而出地贊嘆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了! 這是文章的第一層。
此山此水又是怎樣既奇又異呢?說水,這里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其淵靜緩流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置身其間,一種清心明目之感便會油然而生;其急流飛騰處,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給人以驚心懾魄之感。至于山呢,這里是“夾嶂高山,皆生寒樹”,一片蒼翠,一派生機;這一座座山頭,居然“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在作者心目中,這些靜態的無生命的山巖,是這樣地富有自由意志,這樣地富有生活情趣,使這個清明凈潔的世界顯得活潑潑地,實在叫人流連。何況,這里還鳴奏著一首其妙無比的富春之歌:你聽!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唱不歇,一聲聲清遠悠長 猿啼無絕,一聲聲哀轉凄切……這一系列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綜合,構成了富春江特有風韻。這是文章的第二層。
心胸高潔,不染塵雜的高士,徜徉于此山此水之間,自有一種清心明目澡雪精神之感,即便是那些利祿場中、權勢窩里爭競的人,那些操持公務、憂心世事的人,只要能來此一游,也定然會“望峰息心”、“窺谷忘返”的! 這便是這奇山異水所具有的感召力,吸引力。這里“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沒有人間煙火氣,全然蒼莽古樸情。生活于其間,一切塵俗的考慮都將滌除盡凈,使全部身心與大自然的韻律契合起來,和諧、寧靜,這便是一切。這是全文的第三層,也是作者寫這篇短簡的用心之處和寄意之處了。
本文“簡潔省凈,清新明快,篇無余句,句無余字,于駢儷文中毫無繁冗之病”(郭預衡《中國散文史》)。它的這種省凈明快或日清俊的藝術效果,我想,至少得力于下述三個方面: 一、本文善于組織題材,所寫景物的基本色調都是明凈的純和的,綠水藍天,清泉細石,好鳥哀猿,游魚寒樹,都統一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畫幅中,不著“山花紅紫”的痕跡,絕無“仕女喧闐”的干擾,自然是省凈的,自然是清新的。二、全文語言諧調,散文句與駢偶句交織使用,句式可長可短,可疏可密,四言六言八言九言,視需要安排,文氣暢達,適于諷誦,不似六朝駢文通常所犯的毛?。?過多的用典隸事帶來理解的障礙,過多的繁文縟句造成文意的壅塞,劃一的四六句式又造成節奏的板滯,讀起來自然會產生明快俊朗的感覺。三、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胸中不存塵雜,他用一副純情去感受一江清景,他借外在風物去抒寫內心追求,而且是寫給自己的好友看,無矯揉,去粉飾,一番情致,一片真意,自然容易與讀者心靈相契合,給人以爽潔之感了。在唐人柳宗元成熟的山水小記問世以前,我國文學史上早就出現了這種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實在是值得高興的事。
上一篇:詞·辛棄疾詞《鷓鴣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黃宗羲文《原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