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喬吉·[雙調]水仙子·尋梅》鑒賞
喬 吉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冷風來何處香? 忽相逢縞袂綃裳。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這首小令寄調[水仙子],屬于“雙調”宮調,是元曲常用九種宮調之一,也是四調中的一種。曲牌[水仙子],來自詞牌中,亦稱[凌波曲]、[湘妃怨]等。這個曲牌除單獨用之外,還可同[折桂令]合為帶過曲,也可用于雙調套曲中。它的字數定格為(北曲):七、七、七,五、六,三、三、四,共八句七韻,其中第六句可不用韻。首三句一般用鼎足對。但末節句法極差參,有作五、五、四,六、六、四,七、七、四的,也有作三句七字的“鼎足對”,不易劃一。
這支小令,借詠梅抒懷,表面上寫梅花,其實它處處微露失意心情。
* * * *
這支小令含有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層(前三句):到處尋找
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
這是說,在冬天里前前后后走遍了許多村莊,在溪之南北,又來來回回地多次踩霜經過。這里的“履霜”,從字面上看,就是踩霜而行。其實,作者暗用了《易經》“履霜堅冰至”之意。說履霜而知寒冬將至,寓有某些寄托。曲詞接著說,最后到了杭州的孤山。即位于西湖里外兩湖之間,又名“沄嶼”。宋詩人、居士林逋,曾隱居此山北麓,舊時以梅著名,此泛指多梅地方。到了孤山之后,又是滿山遍林地尋找,甚至“樹頭樹底(即樹之根腳)”都找了。你道,他走遍村莊,多次踩霜涉水,又到孤山滿山遍樹地窮尋狂找,到底尋找什么? 曲的下邊兩句解答了這個疑問。
第二層(中二句):尋到了——梅
冷風來何處香? 忽相逢縞袂綃裳。
一陣冷風襲來,卻帶來了一股幽香。這幽香來自何處?原來,突然間我遇著了淡妝素裹的美人了! 這美人喲,就是冰肌玉骨的梅花! 這里所謂“縞袂綃裳”,就是說,用白絹做的衣袖,用薄綢制成的下衣,這是作者以擬人化手法,將梅花幻成“白衣仙子”。這正是作者要到處找上尋下的迫切追索的對象。這就含蓄地點出小令的題意“尋梅”。
以下轉入另一層意思,即——
第三層:(后邊三句):笛凄腸斷
酒醒寒驚夢,笛凄春斷腸,淡月昏黃。
千方百計找到了“梅花”,興高采烈,并乘興飲酒,醉臥梅下。但是,被一陣寒風吹醒了,仿佛聽到了凄怨的笛曲《梅花落》,因此,勾起愁情,特別在寒冬夜晚更不免惆悵滿懷! “昏黃”,即黃昏,因協韻而顛倒詞序。
全曲即在寒夜凄笛斷腸中結束。
* * * *
這支小令以流暢的筆觸,一口氣完成了全曲。這里有兩個特點,值得回味。
一、以隱蔽手法寫梅言志
的確,這支曲詞言志的手法是隱蔽的、“半掩面”式的,并不作明白宣告。從文辭上,給人一個假象,似乎純粹實寫梅花,而其實,處處流露了作者因一生潦倒而產生的對現實的厭惡情緒。這只要細細體味曲中字里行間的含蘊,特別是其中幾個詞語和暗用的典實,就可完全明白。比如:
履霜,語出《易經》,曲家就因為它可以借來寄托自己心情而征引入曲的?!兑捉洝だぁ酚性疲骸俺趿?,履霜堅冰至?!币馑际钦f,腳下既已踏霜,堅冰必將到來,本曲用此典,是為了說明履霜而知寒冬將至,可以由目前景象引出對未來的警惕。其實,過去、現在、將來的種種不幸遭際、坎坷人生,正是“如履冰霜”。
孤山,典出宋代著名隱士林和靖(即林逋)的隱居之處。尋梅,為什么一定要尋到杭州孤山呢?我想,不會僅僅是因為此地多梅,也不是這梅特別好看,是更有深意的。但深一層因由,卻是作者的“難言之隱”——由于孤山是一個避世高蹈者的好去處。作為一個長期流落江湖,嘯傲山水,并自詡“江湖狀元”的散曲家,當然不會不來找這個地方的,何況,他本來就是為“尋梅”而來的。
笛凄,應是“凄笛”,因為古代笛曲中就有一個表達凄怨感情的《梅花落》。這是因為作者平生就有許多怨憤積胸,在此曲中即借助“笛曲”來抒發。這算是用了一個“暗典”吧。這樣,透過文字的表面,就可抓住其中的內蘊:借笛聲以表惆悵之情。
二、表現手法最妙之處,突出一個“尋”字
萬花凋凌,一枝獨放的季節里,要找到一朵鮮花,在現實生活中,確也不易找到的。現在,要于曲中尋找具有高潔品質的梅花,當然要花更多的功夫,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方能如愿。于是,作者用曲的開頭三句的篇幅,采取元曲獨有的“鼎足對”寫法,大事鋪張,造成一種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的強烈氣氛,給人烙下一個“難尋”的印象。正當,“踏破鐵鞋無覓處”時,忽然一陣冷風吹來,給人帶來喜人消息:淡妝素裹的、純情的梅花仙子出現了! 這種寫法,很有一點“梅花雪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的意境(姜堯章詩句),令人深感作者匠心獨運,寫得甚為含蓄有味。
上一篇:《元代散曲·張可久·[南呂]金字經·春晚》鑒賞
下一篇:《元代散曲·張可久·[雙調]落梅風·春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