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劇本里最難的部分,是語言。語言不僅是要從演員的口里講出來,動聽而有節(jié)奏,且要注意到和人物的配合——是什么人,就要講什么話。
所以歸根結底的說起來,最艱巨的工作, 還是寫人。用幾句話,便勾出一個人物的輪廓,且進而襯出那人物的性格,在近代的劇作家里,除了有數的幾個巨匠外,是很少有人達到這境地的。能使得人物不概念化, 不張三李四阿五阿六同一模型化, 已經是很難的了。
就為了這個,我?guī)状味荚远璧南敕艞壛藢懽鳌?/p>
“八·一三”以后, “旗艦出云號”成為我空軍轟炸的主要目標。凡是那時候,住在上海的人,諒還都能回憶起當時黃浦江上空激烈的戰(zhàn)斗。人們曾為了我空軍的處女戰(zhàn)興奮和贊嘆。遠在那時候,我就想:用“旗艦出云號”做題材寫一個劇吧, 并把這意思, 在私下里和幾個朋友談起過。
自然,我之想寫這個戲, 并不完全是由于當時的空戰(zhàn)所激動,一方面,我也知道, “旗艦出云號”幾年來,都“活動于中華民國的海岸”,率領日本海軍的第三艦隊,盡了侵略中國的積極任務。
這意思,到我見到報載“出云號”被我某項爆炸器擊傷,而日本海軍發(fā)言人又聲稱“出云號被炸之夜,外灘某大廈有燭光隱約, 顯系指示方向云云”才決定了。因為這增強了我的想像! 雖說決定了, 卻一直沒有寫, 一直到我隨業(yè)余劇人協(xié)會入川, 而協(xié)會同人又都鼓勵我寫的時候, 才開始搜集材料。
但才一動筆,我就非常痛苦, 因為材料不夠,我的老毛病——取巧的念頭又在筆下蠢動了。恰在這時候,我讀了夏衍先生那個“不幸的”①劇本《上海屋檐下》受了很大的感動。這感動不僅是由于人物的真實和素樸,且為了他那寫實的創(chuàng)作方法,正好反襯出我自己的惰怠。于是我盡力克制那取巧的惡習,但因為整個故事的輪廓已成,若干地方卻不免仍有遺留, 因此, 整個劇本便不很協(xié)調,聰明的讀者是不難看出來的。
我把這個劇本, 當做我學習過程中某一段落的結束。
劇內所寫敵方人物,都有事實根據,并非故作夸張,有意“出氣”!如教授言論,是根據了日法西斯學者室優(yōu)高信的幾篇論文,長谷川的行動,是根據報紙記載,和他自己與改造社社長山本的對談,他如和尚、商人、士兵等,也都是根據了敵國國內的報章雜志的記載。我想,在這之中,也許多少可以看出一點敵人的真面目。
封面的插畫及四幕景均為王大化君的木刻,謝謝他刻這幾幅插畫的熱情。
6.29
(《旗艦出云號》,上海雜志公司1938年8月版。
本文選自《宋之的戲劇全集》第一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6月版)
注釋 ①《上海屋檐下》由于戰(zhàn)事的影響,終未能演出,實劇壇上的不幸。
賞析 這是一篇創(chuàng)作論。解釋了劇本《旗艦出云號》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原因,即該劇以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追求細節(jié)的真實,力圖再現歷史的真實面目。這對我們的話劇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誠如作者所言,寫劇最艱巨的工作, “還是寫人”。這是敘事文學重要特點,尤其戲劇,它要求在舞臺有限的空間內,在一段特定時間里,通過語言對話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體現著作家在語言上的天賦,以及人物塑造上的才能,更關系到劇本的成敗。劇中人物要有鮮明個性,即典型性,他不但有獨特的性格特征,更能在這種獨特性中反映出某一類人共有的特征,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宋之的一直自覺地考慮這個問題。在《旗艦出云號》的創(chuàng)作中,他竭力要創(chuàng)作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語)。
《旗艦出云號》的寫作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出于作者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為了真實地再現這一段歷史,再現我軍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空軍發(fā)動處女戰(zhàn),并擊傷敵旗艦“出云號”。為此,作者搜集了大量的現實材料,不但有我方作者親身感受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敵方人物言行,也是事出有據。這樣,劇本的真實性、歷史性便大大增強了。從抗戰(zhàn)的角度說,它起到了鼓舞我方斗志與士氣、打擊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的作用。
通讀此序,我們感受最大的是它樸實、誠摯的風格。作者娓娓道來,把自己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歷感受毫不掩飾地傾訴給讀者,其本身就是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表現。
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當時也有著時代意義。當整個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每個有良知的作家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但是,如何藝術地把握現實生活,再現當時歷史真面目,是許多作家思考并探索的問題。宋之的最終在現實主義這條路上找到了契合點,并取得了成功,這不但是受到夏衍的啟發(fā),更是他遵循生活中的現實性的結果。現實主義方法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有著超強的生命力。魯迅先生說過,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畫出對方的真實面目,以及他們的靈魂的卑鄙,這才是一個真正藝術所應遵循的藝術準則。在本篇序言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
上一篇:《新民說》敘論|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昌黎先生集》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