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梈
海角釣龍人杳杳,云間待雁路迢迢。
若為借得山頭石,每到高秋坐看潮。
這是一滿含感慨的記游詩。
南臺,指今福建省福州市南之南臺,又名釣龍臺。此臺是與漢閩粵王的史實并傳說相連的。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因無諸滅秦有功,封他為閩粵王,傳至武帝時,閩粵五名郢,與漢朝廷有戰爭,他的弟弟馀善殺了郢表示效忠漢朝,漢卻立了無諸的另一個孫子丑為王,馀善不服,與丑作對,漢為了息事也封馀善為王,和丑“并處”,后馀善幾次作亂,終被漢所滅。相傳馀善曾在南臺釣得白龍,認為是祥瑞,筑此臺作紀念。
詩的前兩句,對仗很工整,就眼前的廟景發表感慨:傳說馀善曾在這海角天涯釣到龍,這是多么遙遠的事了呵,此地遠離中原,偏居一隅,即使傳遞一封信也是要很久很久的。“雁”,借魚雁傳書的傳說,指書信、信息。言外之意,爭名爭利的人間是非都過去了,這里遠處海角,多么寧靜、難得啊。三、四句是對歷史上閩粵王加以評論:誰給你借到了這塊有利的地勢——高高臺上堅固的石廟,可以每到秋高氣爽在此悠然觀潮。評論得很巧妙,表面看是以羨慕口吻說閩粵王的亡靈在這兒觀潮,而其實是對他生前作為不以為然。作者的意思含有:人生的追逐是很短暫的,面對大海,閑來觀潮可以生活的多么自在愜意呵,馀善,你為什么當初要那么不安分呢?
全詩似乎淡淡地談了游南粵王廟的一些感慨與聯想,其實表現了作者的一個思想:他希望遠遠離開現實的糾紛,遠離政治斗爭中心,閑來望海觀潮,過一種寧靜的生活。
作者在當時雖有詩名,也曾做到翰林院編修,但他生于元,身為漢族士人,處境恐怕不會十分得意。在游覽閩粵王廟時,自然地聯想到當年馀善,爭權爭位,最終落得自己被殺,“滅國遷眾”,何其不智。哪如平安掌國的好。
歷來紀游懷古都有個人的角度,見仁見智,多所不同,范梈的感慨自有其時代的原因,我們應該歷史地去理解。
上一篇:劉秉忠《城西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