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亭
位于馬鞍山市采石翠螺山西麓,又名贔屃亭。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太平府尹張環修建(一說建于中唐以前)。明代陶安在《蛾眉亭記》中寫道:“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川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直東西二梁山,夾江對峙,修嫵靚好,宛宛如蛾眉,遂以名亭。”東西梁山,即天門山,兩山對峙,江流其間。蛾眉亭,據險遠眺,水天一色,洲渚盡頭,天門山似蛾眉彎彎,恍惚欲動。蛾眉亭呈長方形,前有四根立柱托起飛翅的亭檐,后有一面墻壁,鑲有5塊石碑。均系贊美翠螺山、謳歌李白的詩文,有宋朝陳塏的詩碑、元朝陳肅的《觀瀾亭》、李洞的《過采江詩》,另外還有元代一位自稱為“采石書院老儒”的《重修采石蛾眉亭記》和劉淮的詩碑。5塊古碑今已移至李白紀念館收藏。1987年重修蛾眉亭時,亭內新鑲5塊石碑。蛾眉亭后有白龜池遺址。亭前有一尊新建的鋁合金李白臨江而立的塑像,高約4.5米,形似大鵬展翅。再往前走不遠處,便是“江天一覽燃犀亭”。據史籍記載,蛾眉亭附近昔日還有“江山好處亭”、“問月亭”和“賞詠亭”。現都已湮沒,不復存在。
〔古詩文賞析〕 蛾 眉 亭 宋·沈括
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
終日含顰緣底事? 只因長對望夫山。
沈括此詩寫采石蛾眉亭,不是從蛾眉亭本身落墨,而是從江上倒影寫起,并把望夫山也納入其中,產生聯系,形成情韻俱佳的意境。
詩人先從“雙峰秀出兩眉彎”點出“蛾眉”的來歷。雙峰,指天門山,是東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稱。從蛾眉亭遙望東西梁山,“色如橫黛,修嫵靜好,宛宛不異蛾眉”,故天門山亦稱蛾眉山。“翠黛依然鑒影間”,既是寫江面上蛾眉山的倒影,表現江水的澄澈可鑒,也與美人產生進一步的聯想。這兩句的景物描寫實中有虛,為三、四句進一步展開想象蘊足氣勢,為下文鋪平了道路。
“終日含顰緣底事,只因長對望夫山。”蛾眉亭附近有望夫山,傳說古時有人往楚國去,數年未還,其妻登山眺望,化而為石,故有望夫山之稱。詩人把江上蛾眉峰與望夫山聯系起來,似乎感到那蛾眉脈脈含情,因與望夫山長久相伴,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這顯然是詩人移情入景。情有獨鐘,故寄之于景,把靜態之景用富有動態美的擬人化描寫表現出來,使客觀之景變得極有人情味。
于是,平淡之景如經妙手點化、立刻變得不同尋常了。
對于自然美的欣賞,一是要有一個特定的觀賞角度,即視點的選擇;二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與人文因素的參與。沈括在蛾眉亭觀看天門山不是直觀,而是寫江上倒景,其景致似幻似真,具有朦朧、神秘的美感。因倒影的捉摸不定,易產生幻覺,故又與“含顰”的美人產生進一步的關聯,再加以合理想象,與望夫山又建立了類似條件反射的聯系,人文因素滲透其中,豐富了自然美的內涵。這樣一來,自然山川與人的主觀情感便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造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從寫法上來看,詩人對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先言實景,再由實及虛,轉而寫情;先寫倒影,由倒影寫幻覺,再由幻覺寫聯想,有水到渠成之妙。其成功原因在于,詩人在構思過程中對眼前景、胸中情精心提煉,抓住景物特征和情感的特殊歷史內涵,巧妙引發,由此構成意蘊深遠、誘人遐想的意境。
(周家群)
上一篇:描寫《荊門市》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