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初有人類以迄今日, 國于環球上者何止千萬, 問其巋然①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圖占一顏色者, 幾何乎?曰: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國中,其能屹然強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將來可以戰勝于天演界②者,幾何乎?曰: 四、五而已! 夫同是日月, 同是山川, 同是方趾③, 同是圓顱④,而若者以興,若者以亡,若者以弱,若者以強,則何以故?或曰:是在地利。然今之亞美利加⑤猶古之亞美利加, 而盎格魯索遜民族⑥何以享其榮?古之羅馬猶今之羅馬,而拉丁民族⑦何以墜其譽?或曰:是在英雄。然非無亞歷山大⑧而何以馬其頓⑨今已成灰塵?非無成吉思汗⑩而何以蒙古幾不保殘喘?
嗚呼!噫嘻!吾知其由。國也者,積民而成。國之有民,猶身之有四肢、五藏、筋脈、血輪也。未有四肢已斷,五藏已瘵(11), 筋脈已傷,血輪已涸,而身猶能存者, 則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渙散、混濁, 而國猶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長生久視, 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欲其國之安富尊榮, 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
(中華書局排印本《飲冰室全集》)
注釋 ①巋(kui)然——高大的樣子。②天演界——指以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為規律運作著的世界。③方趾——指人足。④圓顱——指人首。⑤亞美利加——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約1451—1512)航行至南美洲北部一帶,確認該地為“新大陸”。后人即以其名稱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⑥盎格魯索遜民族——即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s),原是古代日爾曼人的兩個部落集團,在7至10世紀結合成一個民族,后再與其他部落、民族融合逐漸形成近代英吉利民族。近代常用本詞泛指英吉利人、蘇格蘭人以及他們在北美、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移民。⑦拉丁民族——拉丁人(Latini)原是公元前1000年分布在意大利半島阿爾巴山(Albanus)高原地區形成的民族,前2世紀定居拉丁姆地區,居民點以羅馬最重要。后泛指受拉丁語及羅馬文化影響較大、操印歐語系羅馬語族語言的地中海北岸各民族。⑧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ros,前356-前323),馬其頓國王(前336-前323)。即位后大舉遠征,建立了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干半島的亞歷山大帝國,死后帝國迅速瓦解。⑨馬其頓——指古代馬其頓王國,公元前4世紀后半期勢力日盛,一度成為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但不久分裂而亡。⑩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蒙古首領,軍事家、政治家。12世紀末13世紀初先后統一蒙古諸部,公元1206年被推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后滅金、西夏。元朝建立后追尊為元太祖。⑾瘵(zhai)——生病。
賞析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庶民百姓作為金字塔式社會建構的最底層,始終處于被壓抑的地位。盡管開明統治者意識到“載舟覆舟”的道理,但他們對“民本”思想片面理解、消極運用,無一不采取愚民統治以求長治久安。直至近代,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敏銳地嗅到了“自由、平等、博愛”的藍色文明氣息,才將“民為貴”的思想正確地加以闡釋和運用。作為一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深刻地認識到“民眾”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強烈地感受到提高國民素質的緊迫性。“新民”,成為他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新民”一語出自《大學》,意即“使民自新”。梁啟超痛感“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創辦了《新民叢報》,撰寫了長篇論文《新民說》,為“新民”大聲疾呼。這則短文是《新民說》的敘論部分,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層層分析,環環相扣,通過雄辯的推理與貼切的博喻精彩地闡釋了“新民”的重要意義,頗具誘導性與說服力。
文章落筆于人類歷史總進程,在極為廣闊的視野中縱橫馳騁,一環緊扣一環地提出了三個問題:自古迄今千萬國家存者幾何?今之存者強者幾何?因何而強?從而將古今以來眾多國家煙消云散并且今之存者少、強者更少這一事實擺出來,啟發讀者思考國家強盛的原因。這里,作者擬答為“在地利”與“在英雄”,這也是讀者可能作出的回答。針對這些論調,作者以歷史事實反詰,三言兩語將其駁倒,留待讀者靜聽空谷足音。
接下來,作者以一組博喻立論,從正面回答了“新民”與強國的關系的問題。在第一層面上,作者將“民”與“國”的關系比作“四肢、五藏、筋脈、血輪”對于“身”的關系;在第二層面上, “民”之“愚陋、怯弱、渙散、混濁”自然就如“四肢已斷,五藏已瘵,筋脈已傷,血輪已涸”,而相應地“國之亡”即如“身之壞”;在第三層面上, “欲其身之長生久視,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那么, “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這一組博喻收到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增強了說理的生動性與形象性。
梁啟超是散文大家,且為政論高手。立論高屋建瓴,氣度不凡;文筆汪洋恣肆,雄辯有力,極富鼓動性與感召力。這篇敘論以問答成文,以博喻達義,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由這篇敘論即可窺見其人其文的儀態與風采。
上一篇:《文藝筆談》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旗艦出云號》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