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介1
吾謂天地間必然無者有三:無神仙,無黃金術(shù)2,無佛。然此三者,舉世人皆惑之,以為必有,故甘心樂死而求之。然吾以為必?zé)o者,吾有以知之3。大凡窮天下而奉之者4,一人也5。莫崇于一人,莫貴于一人6,無求不得其欲,無取不得其志;天地兩間,茍所有者,惟不索焉,索之,則無不獲也。秦始皇之求為仙7,漢武帝之求為黃金8,梁武帝之求為佛9,勤已至矣;而秦始皇遠游死;梁武帝饑餓死,漢武帝鑄黃金不成。推是而言,吾知必?zé)o神仙也,必?zé)o佛也,必?zé)o黃金術(shù)也。
1石介(1005-1045):字守道,北宋文學(xué)家,有《徂徠(cu lai)集》。2黃金術(shù):冶煉黃金的法術(shù),實指煉丹等使人長生不老的法術(shù)。3有以:意為有所根據(jù)。4窮:窮盡、用盡。奉:供奉。5一人:指皇帝。6“莫崇”二句:意為沒有比皇帝更尊崇的,沒有比皇帝更高貴的。7秦始皇:據(jù)《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曾派徐福帶數(shù)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又據(jù)《史記 ·封禪書》載,秦始皇晚年至湘山、會稽,又至沿海,希望求取仙藥,歸途中病死。8漢武帝:據(jù)《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晚年相信方士的話,以為丹砂可以煉成金,再制成飲食用具,用之可長生不老;于是派方士欒大鑄造黃金,沒有成功。9梁武帝:據(jù)《梁書·武帝紀》載,梁武帝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并曾三次舍身至同泰寺為僧,最后侯景叛亂,攻破首都臺城,病餓而死。
【析點】 神、佛、黃金術(shù)的有無,本是哲學(xué)史上唯物與唯心的重大課題,要在百余字的短文中辨明其為烏有,實非易事。石介的文章并不準備作理論上的闡述,題為“辨惑”,意在辨明其為“惑”,從而破除對此的迷信。因此,他著文全不涉及深奧的哲理,而是采用反證的手法,以三位皇帝追求而至失敗的史實,從反面印證其確為無有。這并非避難就易的取巧,而恰是一番良苦用心:迷信出于愚昧,深奧的理論對于愚昧者如同東風(fēng)之過馬耳,只有事實才是最有力的明證;再者,封建時代皇帝乃至高無上的“一人”,皇帝尚且求而不得,況尋常百姓乎? 以皇帝為例,最具說服力。
文章的語言也頗具苦心。開頭“無神仙,無黃金術(shù),無佛”三個短句,斬釘截鐵,亮明觀點;論證之后結(jié)尾處,將三個短句前后各加“必”、“也”予以強調(diào),加重了肯定的分量。敘三位帝王的求與敗,句式基本相同,其“求”與其“死”、“不成”恰成對照,加重了否定的力量。短文對皇帝“窮天下而奉之”的剝削本質(zhì)和“無求不得其欲”的威勢,客觀上作了揭露,這在君主制的封建社會也可謂大膽而難能了。
上一篇:《辨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迎春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