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曰:清真①,集大成者。稼軒②斂雄心,撫高調, 變溫婉, 成悲涼。碧山饜心切理③, 言近指遠, 聲容調度,一一可循。夢窗④奇思壯采,騰天潛淵,返南宋之清泚⑤, 為北宋之秾摯。是為四家,領袖一代;余子犖犖⑥, 以方附庸。夫詞, 非寄托不入, 專寄托不出。一物一事, 引而伸之,觸類多通,驅心若游絲之繯飛英⑦,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⑧。以無厚入有間⑨, 既習已,意感偶生,假類畢達, 閱載千百,謦欬⑩勿違,斯入矣。賦情獨深,逐境必寤(11),醞釀日久,冥發妄中(12)。雖鋪敘平淡, 摹繢(13)淺近, 而萬感橫集,五中(14)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窺魚,竟為魴鯉, 中宵(15)驚電, 罔(16)識東西。赤子隨母笑啼, 鄉人緣劇喜怒,抑可謂能出矣。問涂(17)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余所望于世之為詞人者,蓋如此。
(光緒刻本《宋四家詞選》)
注釋 ①清真——北宋詞人周邦彥, 自號清真居士。②稼軒——南宋詞人辛棄疾號稼軒。③“碧山”句——南宋詞人王沂孫號碧山。饜(yan)心,滿足人心。切理, 切近事理。④夢窗——南宋詞人吳文英,號夢窗。⑤清泚(ci)——清澈。與下句“秾摯”都是形容宋詞的風格。⑥犖(luo)犖——明顯,分明。⑦“驅心”句——言構思時不斷聯想,就像空中的游絲鉤取落花。,同“罥(juan)”,鉤取。飛英,落花。⑧“含毫”句——言文字表達的熟練。含毫,以口潤筆,指寫作。郢斤斵(zhuo)蠅翼, 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這則寓言比喻技法純熟。斤, 斧子。,砍、削。⑨以無厚入有間——語出《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比喻技法熟。⑩謦欬(qing kai)——咳嗽。指細微之處。(11)寤——通“悟”。(12)冥發妄中——在黑暗中隨意發箭而能中的。(13)繢——通“繪”。(14)五中——五臟,指內心。(15)中宵——半夜。(16)罔——不。(17)涂——通“途”。
賞析 常州詞派是清代著名詞派之一,它的開創人張惠言為常州人,故名。關于詞的創作,張惠言提出了“意內而言外”、“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依物取類,貫穿比附”等一整套理論主張。周濟則繼其余緒,使之發揚光大,堪為這一派重要的理論家。《宋四家詞選》是周濟依據本派的審美傾向編選的宋代四位詞人即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吳文英的選集。前有序論,闡明了編選者的詞學思想。
序論先對宋代四位詞人的不同風格加以概括,稱之為“領袖一代”的四大家, 備加推崇。由于門戶之見,也影響到周濟對其他詞人的公正評價,例如蘇軾這樣的大家也被歸入“附庸”之列。所以對于周濟的偏見,特別是他以周邦彥為集大成者,教導詞作者“問涂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學界歷來異議頗多。
然而周濟的偏頗并未妨礙他抒發關于詞的創作與鑒賞規律的真知灼見。序論中提出,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所謂“非寄托不入”,指的是詞的創作應包含作者的深刻寓意,而不是泛泛的即興之作。所謂“專寄托不出”是指如果專意于表現自己的寓意,就會失之直白,這樣便創造不出“意內而言外”,具有啟示性與多意性的藝術境界。詞的創作既要有寄托,又不能單憑寄托,這就要求作者帶著深沉的情感對事物細心觀察,認真體驗社會生活,用心探索表現方法,以達郢人斲鼻運斤成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地。“賦情獨深”方能“逐境必寤”,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胸中的情志與外在的事物妙合無垠,這時即使用淺近的文字,也能傳達出作者“萬感橫集,五中無主”的內心感受。這樣的作品才會吸引讀者。周濟在他的另一重要著作《介存齋論詞雜著》中將創作活動分為兩個步驟,并對這兩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對創作作如是指導,正與他在本文中所提的有寄托而又不單憑寄托的思想一脈相承。
關于鑒賞,序論以四個比喻描摹讀者閱讀時的狀態:如“臨淵窺魚,意為魴鯉”,即可以從自己的審美經驗出發,對作品進行再創造;如“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說的是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忘懷周圍的一切,感情隨著作品內容而起伏而激蕩,如同“赤子隨母笑啼, 鄉人緣劇喜怒”。而如此效果的取得皆緣于作品有寄托而又能將寄托包含在對情與景、神與物、思與境諸多關系出神入化的傳達之中。
“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的思想是周濟乃至常州詞派文學思想的精華所在。它不僅適用于詞的創作,也是其他文學形式應當遵循的普遍規律。正如后人所贊:“以有寄托入,以無寄托出,千古辭章之能事盡, 豈徒填詞為然!”(譚獻語)
周氏的這篇序論,用簡潔的概括和形象的比喻,闡明不同作家的藝術風格以及創作時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和讀者在鑒賞中的種種感受,凝煉的語言、精麗的辭藻,它本身就是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美文。
上一篇:《孫子兵法》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小說24美》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