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燁《山海關》原文與賞析
玄燁
重關稱第一,扼險守雄邊。
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
戍歌終歲苦,插羽不時傳。
作鎮(zhèn)隆三輔,征輸困百年。
笳寒龍塞月, 甲冷雉樓煙,
歷數(shù)歸皇極,綱維秉化權。
漫勞嚴鎖鑰,空自結山川。
在德誠非易,臨風更慨然!
文武兼?zhèn)渲匀缓暧^天下,做詩起首高遠不凡。其首聯(lián)曰:“重關稱第一。扼險守雄邊”。英氣勃發(fā)的康熙二次東巡山海關首先看到的,是山海關與國安危的、大自然與社會歷史合一的戰(zhàn)略殊位價值; 而不是那一般名勝的物華景觀。“重關”遠出古樂府曹植《美女篇》“高門結重關”,實指門閂。詩引比于天下關隘說山海關當稱天下第一。詩句意寫: 山海關距長城險塞而障護京都,扼守在中華山海邊垣之國塞。寫出了饒有頂天立地不可侵犯的天驕之慨。事實確乎如此: 山海關先名榆關,隋文帝開皇三年(583) 筑城設榆關總管而得名; 明代洪武十四年 (1381) 徐達修建更名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十五公里處。它虎踞長城,北倚角山,南臨渤海,雄屹宇下。關城東城門上額題曰:“天下第一關”,為明代成化八年(1472) 進士蕭顯所書。有傳世名聯(lián)曰:“兩京鎖鑰無雙地; 萬里長城第一關。”國家要塞,歷代軍爭,非名將不守。作者國君,身出滿族,若非有中華民族全局大懷宏觀天下,詩詠國塞,哪得有如此高遠磅礴之大氣哉?!
詩第二聯(lián)曰:“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僅此十字寫盡山海關: 得天地時利,成海陸險塞,大壯江山雄姿,給人一片巍然壯美之感。吟之似見: 長城蜿蜒入云,雄關浩氣橫空,渤海碧波蕩天,渾然如畫。高遠之下視展宏闊,非大手筆而何?
詩第三、四、五聯(lián)構成全詩之懷,在宏闊視展中深化迭蕩,展示山海關一片崢嶸歲月中,那干系國疆安危、艱辛卓絕、民心所系、金戈鐵馬的戍邊生活:“戍歌終歲苦,插羽不時傳。作鎮(zhèn)隆三輔,征輸困百年。笳寒龍塞月,甲冷雉樓煙。”詩意寫: 邊關士卒的歌,抒發(fā)出一年到頭的戍邊之苦,邊塞戰(zhàn)陣之地飛傳著插著羽毛的緊急軍事文書。為了衛(wèi)護“三輔” (西漢設左右內(nèi)史和都尉專司京畿稱三輔) 保衛(wèi)京都和國疆的鞏固,兵馬糧草無休地在星月風雨中奔波勞碌 (眼下雖是春天)。聽邊關軍中的笳聲,看邊塞山上的月兒仍含著一片寒意; 將士身上的金甲、長城戍樓上的煙霧仍是一片清凄……30字寫盡邊塞軍旅生活之苦辛和將士們衛(wèi)國戍邊的慷慨之情。苦而無悲,勞中見豪,可以說不遜于前人一篇 《從軍行》。30字中不見皇王影味,直似發(fā)于衛(wèi)國將士之心,出于戍邊衛(wèi)士之口。身為皇帝親臨戰(zhàn)陣深入邊戍生活,詩到塞垣卒伍,如此形聲迭蕩慷慨襲人,真是別有情詣在其中了。
詩在深化戍邊生活情景中,倏然升華,更上層樓于治國大道的高度詣境。詩第六、七聯(lián)曰:“歷數(shù)歸皇極,綱維秉化權。漫勞嚴鎖鑰,空自結山川。”“歷數(shù)”源出 《論語·堯曰》:“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意旨在皇權天賜。全詩到此突然皇蓋沖舉陡起詣峰。康熙叱咤風云地高詠: (他的) 大清王朝執(zhí)掌中華民族全國政權,乃是歷史之必然天賜,時局歸于他掌握之中,是不可動搖的皇權至極尊嚴。朝綱政軌方略法規(guī)須當繼往開來。發(fā)揮出促進教化與國家的權威力量來; 否則,如果掉以輕心,固若金湯的邊防國塞,都將會白白建設在山川之間了。詩意升華得十分毅重精明,表現(xiàn)修明政治的決心。此后一聯(lián)是兩句一意的流水對聯(lián)句,很是自然。詩由戍邊生活情景升華到治國經(jīng)驗的詣境,自然無雕,堪稱魚龍相化之妙。
詩的尾聯(lián)曰:“在德誠非易,臨風更慨然”。詩在意境升華之后自然凝聚作結。作者掌國家經(jīng)戰(zhàn)陣臨邊關,深感皇權法軌武備至為緊要,但還須勵心布德、文治教化才能強國家御外侮。康熙曾在其《古北口》詩中引用戰(zhàn)國軍事家吳起論江山之固的論斷“在德不在險”作結句 (起語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個觀點是歷代治國明主良將賢相的宏觀卓識。中華國情與歷史經(jīng)驗所鐘,使詩意自然凝聚結丹:“在德誠非易”,既重視綱紀武備,更要以德政教化澤國興邦,這個長治久安的大道大業(yè),是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好的千秋大事業(yè)啊! 一國之君,身臨其境其時,思皇權之尊嚴,感江山之難為,布德澤之不易,怎不令人“臨風更慨然”: 身臨邊關巡視,撫今思昔展望,怎能不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感慨呢! 結句渾樸工整,自然警策,促人深省而遠慮: 身在山川而思報國興邦之志。其尾聯(lián)如寶鼎結丹、騰龍歸海。全詩歸結余音莽莽,浩然無際。
由于種種原因,清朝皇帝詩作鮮為書載。但康熙《山海關》一詩強國家御外侮的愛國主題很深,詩藝很高,是首難得的五言排律: 平仄聲律規(guī)范、對仗很是工整、用韻十分嚴謹。全詩均遵律詩格律典章韻書《平水韻》 (佩文詩韻),十六句八韻全用下平“一先”。對、黏、聲、韻無一失格。身為天子,權高皇極,做詩嚴守格律,堪垂學范。其詞意、虛實、形神、首尾、變化等各聯(lián)無不協(xié)和傳神。“三輔”“百年”實詞虛用很為得體。全詩構思宏富深遠。首聯(lián)寫其戰(zhàn)略全局態(tài)勢; 第二聯(lián)繪出山海天地國塞雄邊渾然一體之形勝; 三、四、五聯(lián)深化邊戍生活; 六、七聯(lián)情景升華入詣; 尾聯(lián)浩然作結,足見作者采擷詩材遣詞行句運化詣境的功力。
“笳寒龍塞月,甲冷雉樓煙”。堪稱佳聯(lián),繪盡邊塞軍旅艱辛慷慨之心狀。(龍塞即河北遷安盧龍塞,泛指邊塞。) 其鳴笳、塞月、盔甲、堞樓、煙霧等物華情景,均是古來戍邊將士卒伍朝夕與共的伙伴,對愛國之心會引起強烈共鳴。或曰: 寒、冷二字同義而犯重復之疵,其實不然。字用為詞存于語而連于句。上聯(lián)重在笳鳴塞月的寒象,重在客觀之景; 下聯(lián)重在人身上甲胄的清冷,重在主觀之情。寒、冷二字用為動態(tài)詞而成為聯(lián)句中的詩眼,讀來上下自別,不但無“合掌”之嫌,且有媲美之風。
全詩語言酣暢、句法精練、氣韻雄渾,充分體現(xiàn)康熙“實心”“實政”務實的政道精神。如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詩藝賦比興論之,直述其言,深化情境,浩然彼岸,慷慨襲人,堪稱賦詩的典范。以近代以來文論觀之,確是一篇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詩品、山川詩懷的愛國佳作。
上一篇:玄燁《山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戚繼光《山海關城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