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羨慕兩種人。
一種賦有豐盛的想像, 充沛的熱情,敏銳的感覺,率直的天性。他們往往是理想者,預言者, 白晝夢者。他們游息于美麗的幻境中,他們生活在理想之國里。他們有無窮盡的明日和春天。他們是幸福的。
另一種具有冷靜的思維, 不移的理智, 明察的分析,堅強的意志。他們往往是實行者,工作者,實事求是的人。他們墾辟自己的園地,他們的生活從不離開現實。他們有無止境的樂趣和成就。他們是幸福的。
前者是詩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學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師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羨慕這兩種性格。
反觀我自己?
兩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隸。
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我歡喜幻想,我愛做夢,而我未失去動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我愛松弛靈魂的約束,讓它遨游空際,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覺觸到地土的堅實。我構設許多崇高的理想,卻不能游說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擬許多美麗的計劃,仍不能勸誘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為難。我不愿自己任情, 又不能使之冷靜;我想學習聰明,結果是弄巧反拙。我棄去我所喜悅的我所寶貴的,而保留住我所應當忘去的應當屏除的;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個不幸的賣藝者。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兢啊! 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這時刻變換的將失未失的平衡中,在這矛盾和轇轕中,我聽到我內心抱怨的聲音。有時我想把它記錄下來,這心靈起伏的痕跡。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而從衣服上面并不能窺見靈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來逃避穿透我的評判者的銳利的眼睛。我永遠是膽小的孩子,說出心事來總有幾分羞怯。
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內心的呼聲。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季間寫的。在這時期內敢于把它編成集子問世,是基于對讀者的寬容的信賴的。
至今還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寫序。寫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 不想寫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囚綠記》,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版)
賞析 陸蠡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林非在《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中說:“陸蠡具備著很多作家所有的長處,他像李廣田那樣洋溢著鄉野和泥土的氣息;他像吳伯簫那樣駕馭著優美、清麗的文筆;他像師陀那樣善于傾訴憂郁和動人的故事?!?940年出版的《囚綠記》是陸蠡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創作的。文筆樸素,清婉動人,是他的第3個散文集子。首篇《囚綠記》立意奇特不凡,以一株被幽囚的常春藤象征遭受異族侵略但不屈不撓,依然追求光明和自由的中華民族。主觀色彩十分強烈,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囚綠記》序是陸蠡的第一篇自序文章,在此之前他還不曾給自己的集子寫過序之類的東西。序文,尤其是自序,一向被作者用來傾訴心聲、表白感情和闡釋思想。這篇序文也不例外。開篇一句話: “我羨慕兩種人。”哪兩種人?一種是具有詩人性格的人,熱情,敏銳,率真,生活在理想之國;一種是具有科學家性格的人,理智,冷靜,堅韌不拔,墾辟著自己的園地。既然是羨慕,那就意味著自己不是或不完全是這樣的人。作者是怎樣的人?陸蠡寫道,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隸?!睆倪@里,陸蠡提出感情和理智之間的關系問題。
作為文學藝術家,陸蠡有熱烈的感情。他“歡喜幻想”, “愛做夢”,愿意“松馳靈魂的約束,讓它遨游空際”??墒?,他的理智又不允許他去這樣做。因為面對現實生活,他“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1937年日軍占據了上海華界,租界被淪陷區所包圍。直到1941年底, 日軍完全進入上海租界?!肚艟G記》所收文章均寫于1938年秋到1940年春,恰在上海租界被圍形成“孤島”的這段時間里。在橫遭異族侵凌的屈辱中,任何一個憂國憂民的中國人都不會沉浸到“美麗的幻境”中,去做些飄忽不定的白日夢。目睹現實生活,理智要求他發出“內心的呼聲”。于是,真純率直的陸蠡仿佛挑著一付擔子去過人生的橋索。擔子的一頭挑著感情,另一頭挑著理智。他在二者的矛盾、沖突中不斷尋求著消融和合解,又在消融、合解后打破暫時的平衡和協調,重新進入矛盾和沖突。序文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他這種“矛盾和轇轕”,從而也呈獻出他深切憂憤的愛國情懷。
其實,人生的整個過程就是感情和理智不斷交鋒,彼強我弱彼弱我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心靈的呼聲往往就喚醒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從而成為創作的內在動因。序文全篇結構整飭,層次分明,含蓄蘊藉。陸蠡借序闡釋了《囚綠記》集產生的心靈背景。
上一篇:《周禮義》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地層下》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