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華清引 感舊》·蘇軾
蘇軾
平時十月幸蘭湯,玉甃瓊梁。五家車馬如水,珠璣滿路旁。翠華一去掩方床,獨留煙樹蒼蒼。至今清夜月,依前過繚墻。
蘇軾26歲(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任鳳翔府簽判(府官的助手)。這首詞大約是由京城汴梁去鳳翔途經驪山時作的。
這首詞題為“感舊”,即有感于歷史事件而生發(fā)的感慨。上片寫楊貴妃赴華清池時車水馬龍的情景,暗斥唐明皇(玄宗)寵愛貴妃以及天寶年間生活的荒淫奢侈。下片寫安史之亂后華清池人去樓空的凄涼寂寞。全詞貫穿了一種抨擊權貴、諷喻朝政的批判精神。
上片中“蘭湯”指華清池,池在華清宮內。每年冬季玄宗與楊貴妃來此休憩作樂,故曰: “十月幸蘭湯。”帝王出行暫住為“巡幸”。“玉甃瓊梁”四字寫出了華清池與華清宮的富麗豪華。“甃” (zhou),聚磚修井,此處指玉砌的浴池。瓊梁指精致華美的浴池的隔梁。
下片開首一句就點明安史之亂的發(fā)生以及亂后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氣氛。白居易《長恨歌》云: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正因為有著這樣形象上的共知的根據,因而“翠華一去”四字就把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玄宗棄都逃亡、流徙川蜀的史實全部概括無遺。“方床”乃正方形的床,即雙人床,“掩方床”特用一個“掩”字,就寫出明皇與貴妃一去,方床便成虛設了。“至今”二字更拉開了一個遙遠的時間跨度,清夜明月跟從前一樣從華清宮畔的繚墻上照了過來,使人于感舊中不勝惆悵,孕含了應以往事為鑒的深意。
上一篇:孫洙《何滿子秋怨》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許棐《后庭花》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