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詩名,詩尤以人名②。唐大家若李、杜、韓及昌谷、玉溪③;及宋元,眉山、涪陵、遺山④, 當代吳婁東⑤, 皆詩與人為一⑥。人外無詩,詩外無人,其面目也完。⑦。
益陽湯鵬,海秋其字,有詩三千余篇, 芟⑧而存之二千余篇。評者無慮⑨數十家,最后屬⑩龔鞏祚(11)一言,鞏祚亦一言而已, 曰:“完。”何以謂之“完”也?海秋心跡盡在是(12),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13)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 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14)挦撦他人之言以為己言。任舉一篇,無論識(15)與不識,曰:“此湯益陽之詩。”
( “四部叢刊”本 《定庵文集》)
注釋 ①湯海秋——湯鵬,字海秋(1801—1844),湖南益陽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曾任戶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為人剛直,敢抨擊權貴。詩文豪放,有《浮丘子》、《海秋詩文集》傳世。②名——著名。③“唐大家”句——大家, 詩文大作家。李、杜、韓,李白、杜甫、韓愈。昌谷, 詩人李賀,河南昌谷人, 著有《昌谷集》。玉溪,詩人李商隱,別號玉溪生。④“眉山”句——眉山,宋代文學家蘇軾,四川眉山人。涪(fu)陵,宋代詩人黃庭堅, 曾被貶于四川涪陵, 自號涪翁。遺山,金詩人元好問,號遺山。⑤吳婁東——清初詩人吳偉業,江蘇太倉人。太湖支流婁江東流經太倉入長江,故稱太倉為婁東。⑥一——一致。⑦“其面目”句——面目,面貌。完,完整、統一。此指詩人的作品完整地體現自己的個性,體現其獨特的品格、情韻,達到詩與人的統一,因人可見其詩,因詩可見其人。這是龔自珍的論詩標準。⑧芟(shan)——刪除。⑨無慮——大約。⑩屬——同“囑”。(11)龔鞏祚——龔自珍初名鞏祚。(12)是——此,指詩集。(13)卒——終于。(14)“要不肯”句——要不肯,總不肯。挦撦(xian che),摭拾、摘取。撦,“扯”的異體字。(15)識——知。
賞析 定庵的詩文,風格獨具,有才而有識。這篇200字的短短詩跋,抒發了他對詩與人的關系的看法。這個問題,談論詩歌的人看法并不一致。強調藝術性的人,主張作品與作者分開;有的則謂:詩與詩人不能分割。定庵的這篇跋語,首先提出了“人以詩名”、“詩尤以人名。”他例舉了唐宋以來他所贊賞的名家八九人,肯定他們“皆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也就是說,人格與詩格的統一。定庵把詩人分為“人以詩名”、“詩尤以人名”兩類,其中有統一也有矛盾。“人以詩名”者不但詩寫得好,人品也好;而“詩尤以人名”,情況就有點復雜了,就正面雄杰人物而言,岳飛、文天祥都不是以寫作為事業的,因為他們的愛國主義偉大精神,感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氣,所以《滿江紅》詞與《正氣歌》千古傳誦,聲震云霄。從反面講,汪精衛的詩詞寫得也很出色,但他是一個賣國求榮的漢奸, 人與作品也就同臭了。
定庵的跋語開頭,表現了他對詩與人關系的看法,下面才論湯海秋的詩,只“一言而已,曰: ‘完。’”贊美他的詩是真實的心聲, “所欲言”與“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足見定庵對湯海秋的為人是贊許的,雖未明言,對其詩藝的求精、創新精神是欽佩的。一個“完”字,包括湯的人與詩的統一,與開頭例引的著名詩人,可以并列,評價是很高的。
上一篇:《骷髏雜記》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嘗試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