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照頹湘流,湘江生暮煙。
鐘聲自何來,破此山蒼然。
暝色至無際,已隱青林端。
遠水帶鷗明,近響隨樵喧。
老僧隔遙岑,欲訪將何言。
聊同暮云出,仍隨飛鳥還。
岳麓山一稱麓山,位于湖南長沙市湘江西岸,相傳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愛晚亭位于該山山腹,取名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麓山寺 (又稱岳麓寺) 位于該山山麓,愛晚亭的上方。
這是在一個寂靜的傍晚,詩人閑步入山,本只打算至愛晚亭而止,卻為這一片美麗的景色和難得的靜謐所誘,不知不覺直走到了麓山寺。從這里可以縱覽麓山上下的峰巒林海,還可以遠眺滔滔北去的湘江。詩人置身此中,若有所感悟,于是寫下了這首“清超淡遠,令人莫明其妙” (原集所附評語) 的紀游詩。
詩人在深林中的石徑上穿行,直到麓山寺才頓覺開朗。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近處的山色,而是遠處的湘江。只見一道斜暉照射江上,江面已升起了淡淡的暮靄。湘江本自平鋪靜流,斜暉脈脈、暮靄飄裊,更給它涂上了一層寧靜的色調(diào)。這是從遠處著筆,首先構(gòu)成了一種安寧平和的總體氛圍。
詩人正在望著遠處的湘江出神,忽然傳來一記清脆的鐘聲,把他的思緒和目光吸引過來。這鐘聲必定由山林深處的某座寺院發(fā)出,詩人卻分辨不出它來自哪里,則此寺院之偏僻幽靜、更在“林深不知處”可知。鐘聲在山谷中悠揚回蕩,詩人循聲望去,鐘聲無跡可尋,卻見到滿山蒼翠,林木蔥郁。它們本是無聲無息,好似沉睡在那里的,這一記鐘聲卻把這種無聲無息的境界打破了。這是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更見出整座麓山的寂靜。
詩人的目光繼續(xù)向前延伸,這時天色漸漸暗淡,遠處的一帶青林以外的景色,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而更遠處的江水,卻因為沒有山峰掩映,借助落霞的反照,反而變得十分清晰,連水面上的鷗鷺的身影也了了可辨。近處則只聽到樵夫下山時發(fā)出的招呼聲,卻因為靄掩林遮,看不到人影。以上幾句寫晴日薄暮時身處山中所見到的遠明近暗的景象,十分準確生動。若非詩人心靜神閑,肺腑虛靈,耳目清明,很難觀察體驗得到。因此,這些句子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也映現(xiàn)出詩人 “清超淡遠”的情懷。
煙寺晚鐘,使人警醒,江山沉寂,更使詩人萬慮盡消,仿佛忘掉了自我,而與大自然溶為一體,身心通泰,體驗領(lǐng)悟到了一種澄徹靜穆的人生境界,這種體驗只能神會,不可言傳。因此,詩人這時見到前面山頭上有位老僧,想去打招呼,卻又感到見面后將無話可說。這種無言的境界耐人尋味。最后,詩人沿著來路,獨自默默地走下山。詩人“聊同暮云出,仍隨飛鳥還”,見老僧而不交一語,此情此景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王徽之夜訪戴逵,乘興而去、興盡而返的故事。不過,詩人所感受的不僅僅是山水之興,而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和愉悅,從而反映出清代禪詩的特點。
上一篇:禪詩《晚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雜小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