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
作者: 李青山 【本書體例】
【原文】: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1)。王在在鎬(2),豈樂飲酒(3)。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4)。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5)。王在在鎬,有那其居(6)。
【鑒賞】:
關于這首詩的含義和性質,也有種種解釋。方玉潤以為此詩“以魚之在藻興王之在鎬”;朱熹認為“此天子燕諸侯,而諸侯美天子之詩也”;而胡承珙《毛詩后箋》則云“觀《魚藻》之刺,而知宗周將隕”。近人陳子展《詩經直解》亦云:此是“刺周王高居鎬宮飲酒作樂之詩。”到底此詩是“美”王,還是“刺王”,怕都難以確認,這里我們只談談它的一些藝術特色。
《魚藻》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共四十八個字,卻嫻熟地運用復沓聯章的手法,充分表達了魚在藻,王在鎬的悠閑自得,快樂生活的情景。如各章的第一、三兩句,不僅句式完全相同,而且均以“魚在在藻”興比“王在在鎬”,前后復疊三次,增強了一唱三迭的感情色彩。另外,一、二章的第二句從“有頌其首”到“有莘其尾”,也只變化了四個字,一寫魚首,一寫魚尾,以“頒”喻魚頭之大,以“莘”謂魚尾之長,僅通過一頭一尾之點染,便生動寫出了魚在藻中忽隱忽現,時而搖頭,時而弄尾的活潑形態(tài)。著筆之妙,情形之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一、二章的第四句從“豈樂飲酒”到“飲酒豈樂”,前后只調換了一下詞序,意思完全一樣,強調了王的宴飲之樂,似乎是說:歲歲年年,年年歲歲,王不是“豈樂飲酒”,就是“飲酒豈樂”。是頌?是刺?盡可細細吟味。第三章有所變化,以魚的依憩於蒲,喻王的安居於鎬,一樣都各得其所,各暢其意,各快其情,各樂其安。全詩用字不多,詩意表達得卻異乎尋常的充足豐滿,留下了多少回味的余地!
除了章句的復疊,此詩誠如陳子展所說:“全篇以問答為之,自問自答。”詩三章中反復出現的“魚在在藻”和“王在在鎬”兩個“在”字的連用,就是這種問答形式的新奇創(chuàng)造。吳闿生《詩義會通》釋“魚在在藻”即說:“魚在在藻”就是“魚何在?在乎藻”之謂。同樣,“王在在鎬”也就是“王何在?在乎鎬”了。這種生動的寫法看似平平,甚至有點笨拙,但卻收到了搖曳多姿,富于神韻的效果。
再次,這首詩的映照手法的運用也很突出。何楷說:“‘魚在在藻,王在在鎬’,兩句照映甚明,魚興王,藻興鎬”。這種照映關系,構成了本詩獨特的結構。魚之于王、藻之于鎬,既是興,更是比。作為一首貴族的詩,不僅是以魚之得所、魚之樂,映照王之在鎬、王之樂,恐怕也還有一種歌頌和粉飾民之安居樂業(yè)的意思在內吧。由此來看,這首詩不獨在語言的淺近、自然上近乎民歌,而且在技巧的運用、構思的精巧、形象之生動可感、生活氣息的濃郁強烈等方面,也都類乎歌謠。
上一篇:《魚麗》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雞鳴》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