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碣《焚書坑》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納李斯的建議,盡焚百家之書,造成中國歷史上一場絕無僅有的文化浩劫。相傳臨潼驪山下有焚書坑。章碣的這首詩通過對焚書坑的憑吊,嘲諷了秦始皇的倒行逆施,也揭示了秦所以亡的深刻原因。
首句“竹帛煙銷”后接以“帝業虛”,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秦的統治者把書看作禍亂之源,把讀書人視為心腹大患,強行將百家之書盡行焚毀,焚書的煙消散之后,秦始皇的帝業也就隨即消亡了。兩者一先一后,從表面上構成一種承接關系,而字里行間,則暗含著一種因果關系。
次句緊承“帝業虛”之意,形象地反映了秦朝滅亡的史實。“祖龍居”即秦都咸陽。想當年,“祖龍居”何等神圣,不可侵犯。不久,函谷關、黃河等秦地憑借的雄關險壑雖然依舊,卻已江山易主,咸陽為他人所有。“空鎖” 一詞暗含揶揄,同樣值得玩味。
第三句回應首句,進一步揭示出秦朝暴虐行徑導致的嚴重惡果。秦始皇等人以為燒盡了百家之書,便可以消滅“異端邪說”,鞏固統治地位,使秦王朝傳至萬世。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焚書后不過四年時間,陳勝、吳廣率領民眾揭竿而起,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三年后,秦即為劉邦所滅。焚書的灰燼尚未冷卻,崤山以東、函谷關外百姓即紛紛造反,正表明秦之暴政不得人心,也說明靠殘酷鎮壓是無法維持統治的。
末句更加意味深長:推翻秦王朝統治的人,竟是不讀書的劉邦、項羽!詩人的言下之意是說:如果殘暴不仁,失去民心,那么即使燒盡了天下所有的書又有何用呢?不讀書的人也同樣會起來造反。
作為詠史吊古之作,此詩不是滿足于敘述史實或抒發感慨,而是重在揭示道理。語意含蓄,怨而不怒,表現出對待歷史的冷靜態度。
上一篇:李白《渡荊門送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獨坐敬亭山》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