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讓開府表
羊祜
臣祜言(1): 臣昨出(2),伏聞恩詔(3),拔臣使同臺司(4)。臣自出身以來(5),適十數年。受任外內(6) ,每極顯重之地(7)。常以智力不可強進,恩寵不可久謬(8),夙夜戰栗(9),以榮為憂。臣聞古人之言,德未為眾所服,而受高爵,則使才臣不進; 功未為眾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10)。今臣身托外戚(11),事遭運會(12),誡在寵過,不患見遺(13)。而猥超然降發中之詔(14),加非次之榮(15)。臣有何功可以堪之(16),何心可以安之? 以身誤陛下、辱高位(17),傾覆亦尋而至(18)。愿復守先人敝廬,豈可得哉(19)! 違命誠忤天威,曲從即復若此(20)。蓋聞古人申于見知(21),大臣之節,不可則止(22)。臣雖小人,敢緣所蒙,念存斯義(23)。今天下自服化以來,方漸八年(24),雖側席求賢(25),不遺幽賤(26) 。然臣等不能推有德,進有功(27),使圣聽知勝臣者多,而未達者不少(28) 。假令有遺德于板筑之下,有隱才于屠釣之間(29),而令朝議用臣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30)! 且臣忝竊雖久(31),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極寵(32),等宰輔之高位也(33)。臣所見雖狹,據今光祿大夫李喜(34),秉節高亮(35),正身在朝;光祿大夫魯芝(36),絜身寡欲(37),和而不同(38);光祿大夫李胤(39),蒞政弘簡(40),在公正色(41)。皆服事華發(42),以禮終始(43)。雖歷內外之寵,不異寒賤之家,而猶未蒙此選(44),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45)?是以誓心守節(46),無茍進之志(47)。今道路未通,方隅多事(48),乞留前恩(49),使臣得速還屯(50),不爾留連(51),必于外虞有缺(52),臣不勝憂懼(53),謹觸冒拜表(54)。惟陛下察匹夫之志不可以奪(55)。
〔注釋〕(1)言: 講,稟白。上表的起首套語。(2)出:即出沐,休沐。為古代官吏例假。漢代每五日一休沐。(3)伏聞: 俯伏聽命。古代文書中下對上用的謙詞。恩詔: 帝王降恩的詔書,這里指任命羊祜為開府的詔書。(4)拔: 提拔,超授。使同臺司: 臺司即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三公可自設幕府。羊祜被授“開府儀同三司”。(5)出身: 指作官,出仕。(6)外: 地方。內: 朝廷。羊祜外為荊州都督,內曾為中領軍,入值殿中。(7)極: 達到最高限度。顯重: 位顯權重。(8)強(qiang) : 勉強。謬: 謬妄。這里指逾分,自非其才而處其位。(9)夙夜: 早晚。戰栗: 形容惶恐不安。(10)服: 信服。爵: 爵位。才臣:有才之臣。進: 進薦,進身。歸: 眾望所歸,與上“服” 為同義互文。勞臣: 有功之臣。勸: 勉勵,以上兩句語出《管子·立政篇》。(11)身托: 寄身于。外戚:帝王的母族或妻族。羊祜為景獻羊皇后的弟弟,故云。(12)運會: 時運際會。(13)誡: 警惕。寵過: 過分得到寵愛。患:憂慮。見遺: 被遺棄。(14)猥(wei) : 謙詞,猶言辱。超然:高超貌。降: 降下,頒布。發中: 由宮中頒出,由皇帝親自下令。(15)加: 施予。非次:不按尋常次序,越級。(16)堪: 能夠承當。(17)辱:辜負,玷辱。(18)傾覆: 傾身覆家,指不堪重任而得罪。尋: 相繼,接著。(19)先人: 指祖先。敝廬: 謙稱自己的祖屋。(20)違命: 違背命令。忤:觸犯。天威: 帝王的威嚴。曲從: 委曲順從。復: 又,更。若此:如此,指將得傾覆的后果。(21)申: 舒展。見知: 受知遇,被重用。語見《晏子春秋》。(22)節:風范,應守的行為準則。不可:不合,指不能勝任。止: 停止。(23)敢: 豈敢。緣: 憑藉。蒙: 蒙受,指受皇帝的恩德。念:心。斯義: 這道理,指“大臣之節”。(24)服化:四方順服教化,指接受晉朝的統治。方: 正,才。漸: 進入,經歷。八年: 指晉朝立國后的第八年,即晉武帝泰始八年(272) 。(25)側席: 側身而坐,虛正席以待賢良。(26)遺: 遺漏。幽賤: 指隱居未仕的貧窮之士。(27)推:推舉。有德: 有道德之人。有功: 有功之臣。(28)圣聽: 皇帝的聽聞,敬詞。勝: 超過。達: 顯貴。(29)假令: 如果。板筑:筑墻。相傳商代賢士傅說在傅巖筑墻,商王武丁用以為相。屠釣:指屠宰牲畜和釣魚。呂尚未顯時曾屠牛于朝歌、垂釣于渭濱。以上兩事均借指隱居未遇的賢人。(30)令: 如果,使。朝議: 朝廷的評議。非:不對。處: 居,對待。(31)忝竊: 非分地竊據其位,自謙居其位不勤其事。(32)未若:沒有象。文武之極寵: 最高恩寵,指被任為車騎將軍和開府儀同三司之職。(33)等:相當。宰輔: 謂三公。(34)光祿大夫:官名,魏晉時多為加官和褒贈之官。李喜: 字季和,上黨人,少有高行,曾官仆射,年老退位,拜光祿大夫。(35)秉節: 秉守節操。高亮:高尚光明。(36)魯芝: 字世英,扶風人,官鎮東將軍,征光祿大夫。(37)絜(jie) 身: 絜同“潔”,保持自身純潔。寡欲: 節制欲求。(38)和而不同:指君子心和能合群而所見不茍同。(39)李胤: 字宣伯,遼東人。官尚書仆射,轉光祿大夫。(40)蒞政: 服職任政。弘簡:寬弘簡略。(41)在公:從事公務。正色: 持嚴正的態度。(42)服事: 從事公職。華發:花白的頭發。(43)禮: 禮法。終始: 自始自終。(44)歷:經歷。異: 有分別,不相同。選: 銓選授官,羊祜以為李喜、魯芝、李胤三人更應授予開府儀同三司之高位。(45)越: 超越。塞: 滿足,符合。望: 期望。少益: 稍有好處,(于朝廷政治)有助。日月: 指皇帝,敬詞。(46)誓心守節: 心中發誓,保持節操。(47)茍進: 不按禮義升官,以不正當手段求進。(48)方隅: 指邊境四隅。多事: 經常發生事故。指東吳未滅,常來侵擾。(49)留 停止,留下。前恩: 指任命開府的詔令。(50)屯:駐防之地。(51)不爾:不然。留連: 阻滯,稽遲。(52)外虞:外患,指東吳。缺: 缺失。被敵人利用之空隙。(53)不勝:不盡。憂懼:憂慮恐懼。(54)觸冒: 抵觸冒犯,謙詞。拜表: 上奏章。(55)察:鑒察,顧念。匹夫:一個人,泛指平常人。奪:強取。語出《論語·子罕》。
〔鑒賞〕《讓開府表》是晉朝荊州都督、車騎將軍羊祜辭讓開府儀同三司所上的奏表。據史載,晉武帝立國后,頗有滅吳之志,荊州為當時晉吳交界之重鎮,武帝乃于泰始五年(269) 以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作滅吳的準備。泰始八年(272)又加羊祜開府儀同三司,允許羊祜在荊州開府招幕僚,羊祜自謙才德不足以當此,乃上表堅辭。《讓開府表》言辭樸實,感情真切,推賢讓能之衷情洋溢于字里行間,文章結構緊湊,頓挫有致,為公文表奏的上乘之作。
《讓開府表》全文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陳述自己無功于國,托于機緣而蒙受優厚爵祿的慚愧心情; 第二部分以野有遺賢,朝有高臣進一步申論自己不足以當開府之職的觀點,披露了自己“誓心守節,無茍進之志”的心跡。
文章敘事、引證、言志三者結合,言簡意賅,汰盡虛詞。起首對自己得知被任命為開府之職時的心情作了一番剖析,認為自己歷任顯要之地,已極恩寵,再加非次之榮,實不堪以當之。作者以簡潔樸素的文筆把自己的經歷作了概述。羊祜為景獻皇后的弟弟,又是有名的世宦之家。故“受任外內,每極顯重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常覺自己的能力、功勞不足以當此,故不時勉勵自己,告誡自己,“智力不可強進,恩寵不可久謬”。并引古人管仲《立政篇》的警語: “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位者,則良臣不進; 有功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勞臣不勸。”來說明自己無德無功而居高官受厚祿對國家舉賢薦能會帶來不利。因此突然降詔所加非次之榮,自己更覺惴惴不安,“夙夜戰栗,以榮為憂”。真誠坦率的自我剖白,恭謹謙虛的態度,使一些被人用濫了的公文套語也顯得那么真摯感人。平靜的論述之后,“臣有何功可以堪之,何心可以安之?”的問句,把文意推向另一層,進而從反面論述了如接受開府之職,則“以身誤陛下、辱高位,傾覆亦尋而至。愿復守先人敝廬,豈可得哉! ”前面從正面懇切地表示自己才智不足以當高位,這里則從反面設論如擔任此職所帶來的于君于己的不利,正反設論,層層推演,娓娓如訴,極為動人。史稱羊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讓,至心素著,特見申于分列之外” ,于此可見。
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脈絡聯貫得很緊密。作者隨即從晉朝立國以來即有求賢舉能的好傳統談起,進一步申論自己必須遵循這一原則,不能承受非分的榮譽,并以邊隅多事,要求急速返回防地以備不虞為請,堅辭不受開府之職,體現了羊祜以國事為重,不講求名利的高尚品格。晉朝立國八年,朝廷標榜求賢,“假令有遺德于板筑之下,有隱才于屠釣之間,而令朝議用臣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 ”說明自己貪受榮寵給朝廷帶來的損害。反面設論有時比正面論證更為有力,更能說明問題,同時文章也具有充沛的氣勢,頗有戰國時期策士縱橫捭闔、筆帶鋒芒的風采。激越的言辭之后,又恢復了舒徐平緩的敘說,羊祜以朝廷之外有賢士可能未被起用,朝廷之內有高臣尚可被銓選,而自己忝竊開府之高位,則“何以塞天下之望,少益日月?”再一次使用激問來壯闊文章的氣勢。“誓心守節,無茍進之志”是羊祜內心自誓,決心恪守節操,決不茍取高位,則是對前面所發議論的小結,鮮明地表現了胸懷曠邁、不汲汲于功利的崇高品格。同時又以國家大敵當前,邊隅不靖,情事緊急為由,懇請皇帝停降詔命,能讓自己早日返回駐守之鎮,以防邊境有失。文章最末引用《論語》 “匹夫不可奪志”之語,以再次表示自己的堅決態度,這是對本文論點的有力補充。
《讓開府表》形式上駢散相間,對偶排比句四言、六言相間,多穿插以散句,使文章不板滯,清朗可誦,表現了建安文學以來散文的重要特征。同時質樸的文辭,錯綜的句式,明快的節奏,清壯的音節,隨著作者感情的舒徐激昂使人為之感動。整篇文章的議論推證,每一論點都有明確斷語,使讀者覺得言之成理,字字有根。引用古人成語時,根據文章的需要改成四、六言的形式,使之與全文的形式和音節協調,推進了內容的發展。尤以文章中多次使用激問,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古文·訂鬼》鑒賞
下一篇:《古文·記孫覿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