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王累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倒掛城門捧諫章①,拼將一死報劉璋。
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②!
【釋詞】
①諫章:封建時代臣子針對君主的過錯進行規勸而寫的奏章。
②矢節:矢,正直。正直的氣節。《書·盤庚上》:“出矢言。”
【賞析】
劉璋的從事王累以“死諫”的形式——倒懸于城門上,堅決反對劉璋迎劉備于涪城。當他的諫章沒被采納,便自墜于地,以死盡效愚忠。
《三國演義》中“文死諫”的形象,不時躍入讀者的眼簾。在儒家學說和宗法綱常的籠罩下,許許多多封建仕吏不敢跳出“君臣父子”的窠臼,但其中卻不乏用凜然死諫的形式去直陳,去抗衡,在為封建官僚政治扮演標準角色的過程中,盡忠盡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劉璋采納張松之言,準備迎接劉備入川。這重大的政治決策,立刻在西川政界引起了震動。支持的、反對的、觀望的、騎墻的,不一而足。在反對派中主簿黃權和從事王累勸諫之剴切,忠言篤實最為突出。黃權兩諫之后,惹怒劉璋,“權叩首流血,近前口銜璋衣而諫。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落門牙兩個。璋喝左右,推出黃權。權大哭而歸”。王累看到黃權叩首流血,頓落門牙,尚且不中用。他便抱定“死諫”的決心。“自用繩索倒吊于城門之上,一手執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結果劉璋仍然拒諫,“王累大叫一聲,自割斷其索,撞死于地”。
王累、黃權的進諫,與劉璋在維護西川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如何維護西川根本利益的思維方式和施政手段上,甚至在外交和用人等問題上,確有這樣或那樣的分歧,甚至矛盾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對君主進諫三番五次,仍不奏效,有的便以“死諫”的方式做最后的努力,以死效忠。任何一個官僚政治集團都需要而且離不開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泯滅了個性,成了政治工具。小說家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十分欣賞王累的死諫和愚忠。“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何如王累剛。”劉備取成都,“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惟黃權閉門不出,直到劉備親自登門拜訪,請其出仕。黃權感劉備恩禮相待乃出,并就任右將軍。黃權的前后變化,可以使人看出,他并不像王累渾身的毛孔都滲透著儒家“君為臣綱”的氣息,窒息了自己的思維空間,成為一個準官僚政治機器上的零部件。黃權在大勢已去,又深受新主的禮遇情態下,在君臣之間重新尋找宗法政治的平衡。因為他畢竟依附于封建政治、委身人主、盡心事君。黃權沒有主動擇主而事,但他卻對人主的賢明與否有所考慮。王累事君從一而終,不分賢明,帶有極大的盲目性,是一個人性被扭曲的封建小吏。他那士大夫惟一的壯舉——死諫,與封建的愚忠摻和在一起,成為封建正統樹立的樣板,所以小說家突出地推崇王累。
上一篇:三國詩詞《王允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王經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