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荊門送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次壯游。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說自荊門以東地勢平坦,不再見山,只見大江流往一望無際的原野。前一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寫出了動感;后一句寫江水仿佛流向荒漠遼遠的原野,境界高遠,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朝氣。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結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描寫了出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送我遠行。詩人從五六歲到25歲,一直在四川生活,初次離別,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中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是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戀戀深情。
這首詩意境深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的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麗的五律也可以說以小見大,容量豐富,包含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上一篇:杜審言《渡湘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章碣《焚書坑》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