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說明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不僅身體力行,孜孜以求,還力排非議,廣招后進,為古文運動培養了許多新生力量。這篇文章即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相師的不良風氣,從理論上闡述了復興師道的重要意義。文中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觀點,如:老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選擇老師的標準應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生之間的關系則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等等。這些見解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文章采用對比手法,賦予說理的鮮明性和啟發性。語言雄健剛美,簡潔流暢,似有浩瀚之氣貫穿全文。
集評
柳宗元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程端禮曰:此篇有詩人諷諭法,讀之自知師道不可廢。
——元·程端禮《昌黎文式》卷三
儲欣曰:有起有束,中間比類相形,議論明切。
——清·儲欣《唐宗八大家類選》卷三
呂東萊曰:此篇最是結得段段有力。中間三段,自有三意說起,然大概意思相承,都不失師道本意。
——清·顧競《文章軌范百家評注》卷五引
浦起龍曰:柳子謂韓子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作《師說》,故知師道不傳,及恥笑等字,是著眼處。世不知古必有師,徒以為年不先我,以為不必賢于我,風俗人心,澆可知已。韓子見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與,借李氏子發所欲言,不敢以告年長而自賢者,而私以告十七歲人,思深哉。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四十七
上一篇:范成大散文《峨眉山行紀》原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散文《廬山草堂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