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佚名·至正丙申松江民謠》原文賞析
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農民起義軍張士誠部攻陷常州。松江為防衛計,印造官號給城中官軍佩戴。官號上畫圓圈,圈中有府字,上蓋官印。圈外有府官花押,繞圈皆是火焰形圖案。所以民謠開頭一句就諷刺道:“滿城都是火。”此句又雙關農民起義如熊熊烈火燒到松江府頭上。于是府官都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躲一躲。“府官四散躲”,十分簡潔地寫出了封建官吏們在農民革命風暴的聲威下,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狼狽相。
詩的前兩句中描寫的松江府,還是一片混亂,像成群的沒頭蒼蠅四處亂竄。后兩句卻出現了一派寧靜,“城中無一人”,將前面寫的混亂一掃而空。并不是城中空無一人,而是沒有了前兩句中寫到的那些府官、官軍,因而變得秩序井然。最后一句推出特寫鏡頭:“紅軍府上坐。”按元末農民利用白蓮教組成義軍,以紅巾包頭和紅旗為標志,當時亦稱紅軍或紅巾軍。起于至正十一年(1351),有劉福通、郭子興、徐壽輝、王權等部。此詩用作農民起義軍的通稱。“紅軍府上坐”這句包含的意味是很深的,它象征著政權的轉移。就像后來毛澤東形容的農民運動一樣:“總而言之,一切從前為紳士們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紳士們打在泥溝里,在社會上沒有了立足地位,沒有了發言權的人,現在居然伸起頭來了。不但伸起頭,而且掌權了。”詩中雖然只客觀敘事,不贊一辭。然而字里行間全是“好得很”的意思。
這首民歌唱的是城里的事,而作者顯然是站在農民的立場。“城里無一人,紅軍府上坐”并不是已然發生的事,而是一種預言,一種期望。它表現了當時人心向背,反映了一場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
上一篇:古詩《梁啟超·紀事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宋琬·舟中見獵犬有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