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牧《雪竇游志》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歲癸已春暮1,余游甬東2,聞雪竇游勝最諸山3,往觀焉。
甘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達江4。江行九折,達江口。轉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5。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楫往還6,視潮上下7,頃刻數十里。非其時8,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9,巖壑深窈10,有曰“仙人巖”,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11;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鳴飛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12,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13。寺負紫芝山14,僧多讀書,不類城府15。
越信宿16,遂緣小溪,益出山左17,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絡18,田家隱翳竹樹19,樵童牧豎相征逐20,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21,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22。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嚙23,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24,獨野人往返捷甚25。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26,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27?
漸上,陟林麓28,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29。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30。山勢奧處31,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32。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復泉,竇雖小33,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34,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35,刻石其下,蓋昭陵夢游絕境36,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松徑37,徑達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余十丈38,植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39,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去徑亦達寺,而繚曲40。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41,相與道錢塘故舊42,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43,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巖,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臨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44,觸崖石,噴薄如急雷飛下45,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霑醉46,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47,無足與云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之。寺前秧田羨衍48,山林所環,不異平地。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上峰巒,高復稱此49。
次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湊50,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51,覆盂者,委弁者52,蛟而躍,獸而踞者,不可殫狀。遠者晴嵐上浮53,若處子光艷溢眉宇54,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余亦興盡,不暇登陟矣。
【注釋】 1癸巳: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年(1293)。 2甬東:今浙江省定海縣。 3雪竇:山名,在今浙江省奉化縣西六十里。因宋理宗趙昀曾夢游此地,還賜名為應夢山。最:最美。 4北□堰:地名,中缺一字,未詳。 5棟宇:房屋。這里指亭廊之類的建筑物。6舟輯(ji及):船只。輯,劃船的工具。 8非其時:不是順著潮水漲落的時候。 9薄:靠近。 10壑(he賀):山谷。深窈(yao咬):幽深昏暗的樣子。 11垂踵(zhong腫):垂著腳。踵,腳跟。 12澀:不滑潤,這里是形容水淺而行船拖滯的樣子。 13止:止宿,住宿。14負:背靠著。 15類:象。 16信宿:連宿兩夜。 17益:更,再。 18聯絡:絡繹相連。 19隱翳(yi藝):掩隱遮蔽。 20牧牧豎:牧童。 21輿夫:轎夫。樸野:質樸粗愚。 22率:大抵。23首尾相嚙(nie聶):首尾相連。嚙,咬。 24修:長。跬(kui傀):古時以一舉足為一跬,兩舉足為一步,故半步為跬。 25野人:指當地的百姓。 26廊廡(wu武):走廊和廊房。廡,舊式建筑中堂下周圍的屋子。 27《兔園冊》:即《兔園策》,唐朝虞世南編纂的集錄古史的書,曾用為鄉塾讀本。 28陟(zhi至):登,越過。林麓:生長在山腳下的樹林。 29睨(ni逆):斜視。 30髹(xiu休)書:用紅油漆寫。31奧:幽深。 32亭址:亭下。 33竇:洞穴。 34值:正當。35先朝;指宋朝。御書:指宋理宗趙昀親筆寫的字。 36昭陵:指宋理宗。 37左折:往左拐。 38余十丈:十丈多。 39水涘(si四):水邊。 40繚曲:曲折。 41觴(shang商)豆:酒器和盛菜器,這里代指酒和食物。 42錢塘:指南宋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43詰旦:明晨。 44練:白帛。 45噴薄:噴射。 46霑。(zhan沾)醉:濃烈的醉意。 47清談:漫無邊際的談話。玄辯:論辯玄妙的道理。吻:嘴唇。 48羨衍:廣闊平坦。 49稱此:與此相當,即也有數百丈。 50山址:山腳。環湊:環繞聚合。 51紺(gan贛):紅黑色。蒼:青色。 52覆盂:口朝下底朝上,倒置的盂。盂,一種圓口器皿。委弁(bian辯):遺棄的帽子。 53晴嵐(lan蘭):晴天山林間的霧氣。 54處子:處女。
【今譯】 癸巳年春末,我在甬東游歷,聽說雪竇山的景致比眾山都美,便前往觀賞。
二十四日那天,我從石湖上船,行二十五里后經過北口堰,進入甬江。沿著迂回的江遭轉折而行,到達江口。又折向西,見一座大橋橫跨在溪流之上,橋上建筑著一些亭廊。船從橋下進入溪流,沿溪而行,幾經折繞到達泉口。凡是往返這里的船只,都利用潮水的漲落,順潮上行或下行,如此,頃刻間便能行數十里。如果不因其時,用人力拉牽,則既辛勞又緩慢。我由此前行,起初,巨大的溪流緊靠著山勢而流轉,懸巖之下,山谷幽深昏暗。有個地方叫“仙人巖”,乃是一塊巨石瀕臨水邊,就象一個坐著的人垂下雙腳的樣子;還有個地方叫“金雞洞”,相傳古人鑿石破山時,有一只金雞長鳴飛去,但這已不知是哪個時代的事了。
往前走,水越來越淺,不能撐船而行,便上了岸。行走六七里,住宿在藥師寺。寺廟背靠著紫芝山,寺中的和尚頗有學識,不象城中的和尚那樣。
在這里過了兩夜,于是又沿著小溪從山的東邊出去,淌過溪水,這里山峰環繞,遙見一條白色的大蛇,屈曲蜿蜒地奔下深谷,原來是一條澗水。桑田麥隴,高高低低連成一片,許多農舍掩隱在竹樹之中,砍柴放牧的小孩相互追逐嬉戲,真象是行走在圖畫之中。想打聽一下所經過的地名,可轎夫很質樸愚陋,不太懂得吳地方言,勉強應答,有時又答非所問,大抵問上十句只能回答得二三句。接著又渡過一條大溪,溪上架著一座木橋,橋面首尾相連,寬三尺多,長近一百步,當地的百姓在上面來來往往,非常便捷。又到溪口市,這里所有的深宅大院,幾乎都很頹舊,但不時有讀書聲從廊廡中傳出,我聽了半天也不知讀的是什么書,大概是所謂《兔園冊》吧?
從這里慢慢往山上走,越過山腳下的樹林,道路越來越險峻。斜視身后,剛才經過的松林已在腳下。這時,一片花粉迎風而起,象是卷起的黃塵,落在衣襟上久久不掉,別處花的香味,沒有比這更清馨的了。
翻越兩座山嶺,首先看到道路當中有一座亭子,上面用紅漆書寫著“雪竇山”三個大字。山勢幽深之處,須仰視才可見天宇,其深奧狹窄,如同落入陷阱一般。突然之間穿出山林,眼前豁然開朗,舉目可望百里之遙。又看見一座叫“隱秀”的亭子,掩映在茂密的杉樹之間,淙淙溪流環繞亭下向山外流去。又有一座亭子叫“寒華”,亭上有許多游人留下的題字、題詩,可惜無暇細讀。對面幾步之外還有一漱玉亭,亭旁有泉,泉的洞口雖然很小,但可以從中汲水,喝起來非常甘甜。又有一大亭,正位于進山的路口,把路分為兩條支徑。前朝理宗皇帝御筆書寫的“應夢名山”的匾額懸掛亭上,亭下有刻石,原來理宗皇帝詔令畫呈天下名山,而求得他夢中所游的絕境,就是這座山。由此往左拐,穿過松間小徑,可直達雪竇山。從右拐入,路當中有一座借著橋的地勢建造的亭子,叫作“錦鏡”。亭下是一個圓形水池,直徑有十丈多,四周裁種著海棠,花開時,花影映入池水,光彩燦爛如同繡錦,因此而得名。穿過亭邊小徑也可到達山寺,然而山路曲折。山寺的方丈叫少野,有詩名,他準備了酒食來慰勞我,同我一起談起臨安城中的故人往事。后來留我在寺中住宿,我估計明晨將要下雨,沒敢留下。
出了山寺往右側走,登上千丈巖,見奔流的瀑布從“錦鏡”涌出,瀉落到絕壁之下的深潭中,潭深不可測。走到懸崖邊緣,伸手攀樹朝下望,頓覺目眩心悸。開始,瀑布象一幅巨大的白帛,當觸落到崖石時,便象急雪一般噴射飛濺而下,因此它上面的亭子叫飛雪亭。我在亭上休息時,觀賞此景,不由感到醉意濃濃,真想高談闊論、論辯玄理,話語涌上喉嚨,嘴唇張開,卻又沒有能夠交談的人,因而想起平生好友,不禁久久惆悵。山寺前是一片廣闊平坦的秧田,被山林所環繞,看上去與平地一樣,然而從寺旁走出,望山下的村落,已相距有數百丈之高,再抬頭觀看山上的峰巒,其高度也與此相當。
又過妙高臺,懸垂欲落的大石突掛在山崖邊,俯視山腳下,群山環聚,已看不到來時的山路。環眺莽莽群山,有的一片黑紅,有的一片深青,有的象倒置的缽盂,象遺棄的帽子,有的象蛟龍騰躍,象猛獸蹲伏,不可一一描盡它們的形狀。遠方晴空萬里,山嵐輕浮,如少女的光彩溢出眉間,未必有什么情意,但她的倩影自然動人。凡是登覽此山的人,都感到勝過觀花。
當地人說,還有名為“小雪竇”、“板錫寺”、“四明洞天”的一些勝景,但我興致已盡,沒有閑情再去登臨了。
【總案】 如果說山水之美得于造化,那么游記之美則得于心謀:除了必須具備敏銳的審美意識,還須有高超的語言功力。這兩種技藝在本文中都得以體現。雪竇山的林泉溪石、古剎亭橋、飛瀑錦鏡、奇巒異峰,作者信手捕捉,稍加點染便燦然成畫,隨其游蹤的轉換,一幅春游圖的長卷便呈現在讀者面前。其間又不惟模寫自然之美景,還寄寓了游者的志趣和心情。鄧牧是一位比較進步的知識分子,他不滿于社會的惡濁腐敗,幻想有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這種思想,在他對山中田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和淳厚古樸的風俗描繪中,隱隱約約地有所流露。文中狀景多有寓情,尤以登高致思、神交故友、悵然若失一段真切動人。
全文筆法輕松,寓意深遠,寫景意到筆隨,景情兩渾,蔚成絕美畫卷。
上一篇:劉禹錫《陋室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軾《潁州祭歐陽文忠公》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