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王士禎詩《南將軍廟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范陽戰鼓如轟雷,東都已破潼關開;山東大半為賊守,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陽獨遏江淮勢,義激諸軍動天地;時危戰苦陣云深,裂眥不見官軍至。誰歟健者南將軍,包胥一哭通風云;抽矢誓仇氣慷慨,拔劍墮指何嶙峋!賀蘭未滅將軍死,嗚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斕斑照青史。淮山峨峨淮水深,廟門遙對青楓林;行人下馬拜秋色,一曲《淋鈴》萬古心。
《南將軍廟行》是王士禎另一類風格的詩,篇幅較長,感情奔放、激越、外露,與“神韻”迥異其趣。
該詩作于康熙三年(1664),系對唐代義將南霽云精神之感佩。安史之亂中,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陷入叛軍重圍。南霽云奉睢陽守將張巡之命到臨淮(今安徽省盱眙縣西北)向屯兵于此的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求援。賀蘭進明對張巡已有的聲威、功績極為嫉妒,不肯發兵相救,睢陽因此陷落,張巡、南霽云等均遇害。后人為了紀念南霽云,在臨淮修建了南將軍廟。王士禎路經此地,緬懷往事,思緒萬千,遂寫下了這首詩。
全詩共二十句,大體上每四句為一層次。作者先以如椽的筆力概括了當時的戰局: 從安祿山起兵范陽(755)、鼙鼓動地,到洛陽淪陷(756)、潼關失守(756)、太行山以東大半落入敵手,乃至于顏杲卿兵敗身死、顏真卿被迫撤退(756)、黃河以北各地全部陷落,形勢已非常危急。接下去四句,寫睢陽的戰略地位。叛軍繼續攻打河南(757),賴張巡(先為真源令,后拜御史中丞)和太守許遠率部死守睢陽,方才使整個江淮的形勢稍稍穩定,唐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然而,睢陽守軍處境十分艱難(一度糧絕,張巡殺愛妾以饗士,到羅雀鼠煮鎧弩以食),望眼欲穿也不見救兵來,在這樣千鈞一發的情況下,南霽云往臨淮乞師,可謂系安危于一身。“誰歟健者南將軍,包胥一哭通風云;抽矢誓仇氣慷慨,拔劍墮指何嶙峋!”南將軍是何等勇敢的好漢啊,像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痛哭秦廷那樣去求援。這一壯舉,事關重大,不料賀蘭進明見危不救,還想將南霽云強留下來。為了表示自己與睢陽守軍共赴難、不愿留在臨淮茍且偷生的決心,南霽云拔劍斷指,氣概何等激昂! 賀蘭進明既置大局于不顧,南霽云不能不視之如仇。他毅然策馬離開臨淮,臨出城時抽箭射佛塔,表明自己擊退叛軍后要消滅賀蘭進明的決心。此箭的一半射入了塔磚,可見南霽云的力量之大,信念之堅。然而,“賀蘭未滅將軍死,嗚呼南八真男子。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斕斑照青史。”南霽云和御史中丞張巡、檢校尚書侍郎姚訚慷慨就義,永垂史冊。詩的末尾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由衷的敬佩和思念。“淮山”、“淮水”,泛指臨淮附近的山山水水。山何其高,水何其深! 它們正可寄托后人的景仰之心、懷念之情。南將軍廟依山傍水,與青楓林遙遙相對,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作者于金秋時節來到這里,不禁下馬而拜,獻上一曲哀歌,奉寄無限深情。
這首詩以緬古為主,大氣磅礴。造成磅礴氣勢的因素,首先是作者精心選用的那些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詞組,如“轟雷”、“動天地”、“通風云”、“氣慷慨”、“何嶙峋”等;其次是詩中大量的感嘆句,如“常山平原安在哉”、“誰歟健者南將軍”、“嗚呼南八真男子”。再者便是謀篇上的匠心。詩人實寫南霽云的只有中間四句,其前八句是對當年戰爭風云的描繪,給主人公提供了賴以縱橫馳騁的空間。戰鼓如雷,干戈如云,昭示主人公將是不同凡響的英雄,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其后八句是對戰爭結局的思索。英雄雖死,壯志猶存,歷史將永遠銘刻他們的英名,子孫后代將永遠祭奠他們的英靈。這是英雄精神在時間上的綿亙。作為全詩的高潮,中間四句是頗具功力的。“誰歟”的呼喚,既在結構上起到從戰局介紹到人物描寫的轉折作用,又在內容上發揮了倒裝以強化語氣、突出對南將軍贊美之情的功能。“包胥一哭通風云”,既悲且壯,作者通過用典為讀者的想像提供了更廣闊的余地,并且概括了南霽云和申包胥在精神上相通的一面。事實上,這種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的精神,應是我們民族的可貴傳統。以下兩句,詩人抓住兩個可以體現南霽云個性特征的細節——“抽矢誓仇”、“拔劍斷指”,勾勒出南霽云與徇私誤國的賀蘭進明不共戴天、愿和危難中的睢陽守軍同生死的英雄形象;并用“氣慷慨”、“何嶙峋”來加以強調,使嫉惡如仇、憎愛分明的主人公躍然紙上。若聯系南霽云生平事跡來考察,抽矢誓仇在后,拔劍墮指居先。詩人將其倒置,恐怕是為了使詩的力度逐漸增強并在中間部分的第四句達到頂點。這樣,全詩發唱驚挺,以濃烈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的光輝形象,然后這就自然轉為抒寫詩人的緬懷之情。
如果說《南將軍廟行》是“氣勢磅礴”,《真州絕句》和《秦淮雜詩》便是“氣象氤氳”。前者如瀑布,后者如深潭,王士禎的詩中實有此二境界。瀑布之水張揚,觀者容易覽而壯之;深潭之水蓄積,觀者必須潛而思之。當然,潭而不活則為止水,瀑而失度則為潦水,貴在有揚有蓄。或揚或蓄,本無一定之規,惟視題旨、表現形式、主體心境、描寫對象等因素之宜而定。王士禎在理論上所倡導的“神韻”,應是“氣象氤氳”這一路的。若說詩以“神韻”為高,誠然;若說詩惟“神韻”為高,那就大謬不然了。王士禎本人的創作,看來比其理論路子要寬。
上一篇:散曲·關漢卿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節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蔣士銓詩《南池杜少陵祠堂》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