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太行之陽有盤谷2,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3,草木叢茂4,居民鮮少5。或曰6:“謂其環兩山之間7,故曰盤。”或曰:“是谷也8,宅幽而勢陰9,隱者之所盤旋10。”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11,名聲昭于時12。會于廟朝13,進退百官14,而佐天子出令15。其在外,則樹旗旄16,羅弓矢17,武夫前呵18,從者塞途19,供給之人各執其物20,夾道而疾馳21。喜有賞,怒有刑。才俊滿前22,道古今而譽盛德23,入耳而不煩24。曲眉豐頰25,清聲而便體26,秀外而惠中27,飄輕裾28,翳長袖29,粉白黛綠者30,列屋而閑居31,妒寵而負恃32,爭妍而取憐33,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34。吾非惡此而逃之35,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36。
窮居而野處37,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38,濯清泉以自潔39。采于山,美可茹40;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41。與其有譽于前42,孰若無悔于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車服不維43,刀鋸不加44,理亂不知45,黜陟不聞46。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47,我則行之。
伺侯于公卿之門48,奔走于形勢之途49,足將進而趑趄50,口將言而囁嚅51,處穢污而不羞52,觸刑辟而誅戮53。僥幸于萬一54,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55?”
昌黎韓愈56聞其言而壯之57,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58。盤之土,可以稼59。盤之泉,可濯可沿60。盤之阻61,誰爭子所62?窈而深63,廓其有容64。繚而曲65,如往而復66。嗟盤之樂兮67,樂且無央68。虎豹遠跡69兮,蚊龍遁藏70。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71。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72。膏吾車兮秣吾馬73,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74。”
【注釋】 1李愿:住在盤谷的一位隱士,稱為盤谷子,生平不詳。2太行(hang杭):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陽:山的南面。盤谷:地名,在今河南省濟源縣北。 3甘:甜美。 4叢(cong)茂:聚集、茂盛。 5鮮(xian顯):少,不多。 6或曰:有人說。 7謂:說的是。 8是:這個。 9宅幽:地方很幽靜。宅:位置、環境。勢阻:形勢很險要。 10盤旋:逗留往來。 11利澤:利益恩澤。12昭:顯著。 13廟:宗廟。朝:朝廷。古代聘享、命官、議事都在祖廟進行,與朝廷出政并重,所以廟朝并舉。坐于廟朝:指參與國家大事。14進退百官:決定百官的升降。 15佐天子出令:輔助皇帝發號施令。16樹:立。旗旄(mao毛):旗幟。旄:旗的一種,旗桿上附有牦牛尾或鳥的羽毛。 17羅;羅列。弓矢:弓箭。 18武夫前呵(he):威武的勇士在前面高聲喝道,叫路上的行人讓開。 19從者塞途:跟隨著的侍從們多得塞滿了路。 20供給之人:服侍大官的仆役。 21疾馳:騎著馬快跑。 22才俊:才能出眾的人。這里指大官的門客。 23道古今:講古論今。譽盛德:歌頌大官的德行。 24入耳而不煩:聽在耳朵里,一點也不厭煩。 25曲眉:彎彎的眉毛。豐頰(jia夾):豐滿的面頰。26便(pian )體:美好的體態。 27秀外而惠中:外貌秀麗,資質聰明。惠通“慧”,聰敏。 28裾(ju居):衣襟。 29翳(yi) :遮蔽。翳長袖:讓長袖遮蔽著身子。飄輕裾,翳長袖,都是描寫跳舞姿態的美。30粉白黛綠:臉上粉搽得雪白,眉毛畫得黑里發青,形容女子打扮得嬌艷嫵媚。黛: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 31列屋而閑居:房屋一間間排列著,住在里面閑著沒事。 32妒寵:妒忌別的姬妾得到寵愛。負恃:自負美貌和技藝。 33爭妍:比賽美麗。妍:美。取憐:求得憐愛。憐:愛。 34這句說,以上說的這些,都是受到皇帝的賞識,掌握了當時權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遇知:得到賞識,被了解。 35惡(wu務):討厭。 36這兩句說,是命運注定的,不能僥幸得到。幸:僥幸。 37窮居:住在隱僻的地方。野處:住在山野里。 38坐茂樹以終日:整天逍遙地坐在大樹底下。 39濯(zhuo):洗。 40美可茹(ru如):味美可吃。 41這兩句說,日常作息沒有一定的時間,只求閑散安適。 42這幾句說,與其一開始受到贊美,不如到后來沒有人說壞話;與其形體上享受安逸快樂,不如心里面無憂無慮。 43車服:古代官職高低不同,坐的車子和穿的衣服也有所不同,這里是指官職。維:束縛。這里是指沒有官職束縛我。 44刀鋸:刑具。這句說,刑戮加不到我身上。 45理亂:治亂。理:指天下太平。亂:指不太平。 46黜(chu觸):降官。陟(zhi 志):升官。 47這句說,以上說的這些,都是遭遇不好,得不到皇帝賞識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 48公卿:同級官員。49這句說,奔走在顯赫有勢的官宦人家。奔走:為著某種目的而進行活動。形勢:權力威勢。 50趑趄(ziju 咨居):進退遲疑不決。 51囁孺(nie ru 聶如):想說話又說不出口的樣子(形容奔走權貴之門的那種人的丑態)。 52這句說,處在骯臟卑下的地位而不覺得羞恥。 53觸刑辟而誅戮一(lu 鹿):觸犯了刑法而被誅殺。辟:法。 54僥幸:這里指偶然獲得成功。萬一:萬分之一,形容機會極少。 55這句說,他們在為人方面是賢還是不賢呢?不肖:不賢,不好。 56昌黎:郡名。北朝的韓姓是昌黎郡的望族。 57壯之:認為李愿的話氣魄很大。 58維:是。子:你。指李愿。宮:房屋。 59稼:播種五谷。 60濯(zhuo 濁):洗滌。沿:順著水邊走。 61阻:險阻。地勢曲折。 62誰爭子所:誰來爭奪你的住所? 63窈(yao)而深:幽遠深奧。 64廓(kuo 括):廣闊。有容:能夠存身。 65繚:盤繞。指回環曲折。 66如往而復:好象走過去了,又繞了回來。 67嗟(jie):贊嘆聲。 68無央:沒有窮盡。 69遠跡:走得遠遠的。 70遁藏:避開。 71呵禁不祥:大聲吆喝,禁止不吉利的東西近前來。 72無不足:沒有什么不滿足。奚所望:還指望什么。 73膏吾車:用滑潤的油脂抹在我的車輪上。膏:油脂,這里作動詞,“涂”。秣(mo 末)吾馬:用飼料喂飽我的馬。秣:喂牲口。 74徜徉(chang yang 常羊):自由自在地來往行走。
【今譯】 太行山的南面有個地方叫盤谷,盤谷的中間,泉水甜美,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居民不多。有人說:“這是說它在兩座山環繞之中,所以稱盤”。有人說:“這個山谷,地方幽靜,地形險要,是隱士盤桓往來的地方。”我的好朋友李愿就居住在那里。
李愿說:“被人們稱為大丈夫的人,我是知道的。他們將利益恩澤施予別人,名望聲譽顯揚于當時。在朝廷上參與國家大事,決定百官的升遷,輔助帝王發號施令。他們巡游在外,就樹起旗幟,排列弓箭,武士在前面高聲吆喝開路,跟隨著的侍從人員塞滿了道路,供給物品的仆役,各自拿著他們供奉的東西,在路的左右兩旁,騎著馬快跑。他高興的時候就有賞賜,發怒的時候就施以刑罰。才華出眾的門客站滿面前,他們講古論今,歌頌他的德行,他聽在耳朵里,一點也不厭煩。眉毛彎彎的舞女,面頰豐滿,聲音清脆,體態輕盈,外貌秀麗,資質聰明。飄動著輕柔的衣襟,讓長袖遮蔽著身體。臉上脂粉搽得雪白,眉毛畫得黑里透青。住在一間間房里閑著沒事可干,妒忌別的姬妾得到寵愛卻自負色藝,爭比嬌美以求得疼愛。這些,都是受到皇上的知遇,在當時施展才干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并非討厭這些作威作福的享樂生活才逃避它,這是命運注定的,不能僥幸得到。
住在偏僻的山野地方,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坐在茂繁的樹下,度過一天,用清瑩的泉水的把自己洗干干凈凈。山上采摘的野果味美可口;水中釣得的魚蝦,鮮美可食。起居沒有一定的時間,只求閑暇安適。與其開始受到贊美,不如后來沒有人說壞話;與其身體享受安樂,不如心里面無憂無慮。沒有官職的束縛,刑戮加不到身上,不知道天下太平不太平,降官、升官的事也聽不到。這是生不逢時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就是這樣做的。
伺候在高級官員家中,在權貴豪們門前奔走,想邁步又躊躇不前,想說話又說不出口。處在污濁的地方又不覺得羞恥,觸犯了刑法就被誅殺,在極少的機會里去尋求偶然的幸運,一直到死才罷休。這種人。他們的為人究竟好不好呢?”
昌黎人韓愈聽了他的這些話,認為氣魄很大,給他斟上酒并為他歌唱道:“盤谷中央,是你的宮室。盤谷的土地,可用來耕種。盤谷的泉水,可用來洗滌東西,還可沿著泉水周圍散步。盤谷的地勢險要。誰來爭奪你的住所?環境幽靜深遠,空闊能夠存身。山路回環曲折,好象走過去了,但又繞了回來。唉,盤谷的快樂啊,簡直沒有窮盡。虎豹遠離這里啊,蛟龍逃避躲藏。鬼神守護著啊,嚴禁不吉利的東西進來。有飲有食啊,長壽健康。沒有什么不滿足啊,還有什么更多的侈望?用油脂潤滑我的車輪啊,喂飽我的馬,跟隨你在盤谷中啊,讓我終身自由自在地漫游。
【集評】 宋·蘇軾《跋退之送李愿序》: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己。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退之《送李愿歸盤谷》一篇而己。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放教退之獨步。
金·王若虛《滹南遺志集》卷三十五·辯二:崔伯善嘗言退之《送李愿歸盤谷》“粉白黛綠”一節當刪去。以為非大丈夫得志之急務。其論似高;然此自富貴者之常,存之何害,但病在太多,且過于浮艷耳!余事皆略言,而此獨說出如許情狀,何邪?蓋不惟雅正之累,而于文勢亦滯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大家韓文公文鈔》卷七:通篇全舉李愿話說,自說只數語,此又別具一格,而其造語形容處,則又鑄六代之長技矣。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一:“前只數語寫盤谷,后只一歌詠盤谷。至于李之歸此谷,只用李自己兩段說話。自言欲為第一段人不得,故甘為第二段人。便見歸盤谷者,乃是世上第一豪華無比人,非朽爛不堪人。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四:“不下斷語,閑閑成文,又是一格。”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文類選》卷十:“公文有為人用壞者,《與于襄陽書》前半篇是也。有用不壞者,《送李愿序》”公作此文,才二十四歲。公嘗云:辭不備不可謂成文。看此文,于李愿口中描三種人,各極情狀,如化工之付物。信乎其辭之備也。學者解之,最利舉揚。
清·吳楚才《古文觀止》卷八:“一節是形容得意人,一節是形容閑居人,一節是形容奔走伺候人,都結在“人賢不肖何如也”一句上。全舉李愿自己的說話,自說只數語寫盤谷,后一歌詠盤谷,別具一格。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前以盤之可隱起,后以秀谷之可樂結。中間雖有一篇流流滾滾大文,其實是復述愿言。除“壯之”二字外,絕未嘗置一語。既不敘愿為何如人,亦不敘愿為何故歸。幾于筆尖不肯著紙。須知是為愿以罪去職,歸就故居。此等題目,實難著筆;故不得不爾也。讀者正須于造格上想見良苦工苦心處,宜坡仙讓為退之獨步。
【總案】 這是被蘇軾稱之為唐代文章之冠的贈序。古人送行,總是要作序以資記志的。或敘別情,或相勉慰,當然也不乏感時傷世借題發揮泄發世情的。本序就屬最后一種。貞元十七年,韓愈的好友李愿從長安返回隱居之地盤谷,那時韓愈目睹唐王朝正在由盛向衰轉化,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加劇,官吏又十分腐敗,因此,心情十分沉郁,于是,便借為李愿送行作序的機會,真實而直率的表達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心情,抒發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見解,辛辣地諷刺了腐敗無能的達官貴人和利欲熏心、為權勢奔走的無恥之徒。頌揚了其志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隱士。表達了作者愿以“古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為政的儒家治世觀。
本文所以為歷代推崇,我想有以下原因,一是它突破一般別敘的框框,以對話的形式靈活巧妙地把作者對時世的議論感受泄發于世,而且是那樣淋漓痛快,甚至一針見血把這種社會腐敗的原因歸結到“遇知天子”的結論上。二是巧于描繪,特別是第二大段對三種人的描寫既能抓住各自的本質特點,加以渲染,又能詳略有致重點突出。如寫第一類人的聲威、侈靡和逸樂,就描繪得有聲、有色而盛氣凌人。三是擅用對比顯示主題。本文的第一種人和第三種人,是作者極力批判的,而第二種人則是作者極力頌揚的。作者別具匠心把它們放在一起對比,相形之下,高潔和污穢自顯,藝術效果十分強烈。第四是排此、對偶的句子交錯為文,因此時韻時散,錯落有致,加之語多警策,筆法靈活,氣勢奔放,因此讀來理至情出,韻味無窮。
上一篇:韓愈《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送窮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