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杜牧登樓遠望,游目騁懷,一派雄闊景象盡收眼底,欣然贊頌的情致溢滿字間。
“起手貴突?!?沈德潛語)。首句,略去登臨不寫,直筆渲染樓閣之高危,猶若破空而立。霜樹葉枯謝落,獨獨的枝干挺拔聳天。而樓閣倚著霜樹,高出其上。以樹襯樓,樓插碧空之勢可見。立足點愈高,放眼愈遠,視野愈寬,長安秋色則一覽無余。這句是“秋望”的支撐處,也是全篇的統領,貫注始末。
次句,寫仰望中所見:天空廣袤無垠,如同一面菱花大鏡,明潔澄澈,沒有一毫纖云徜徉其間?!疤扃R”,取喻奇異,貼切畢肖,著力于形體平面,先產生總體印象?!盁o一毫”,突出潔度亮度,又有了具體感觸。面觀和點景結合,給人以立體感。
三、四句,寫平視中所見:終南山逶迤隱約,與秋色相共,巍峨矗立天際的山勢和曠緲遼遠的色氣,二者競相爭比高下。秋色,抽象虛幻,正面描繪,實難為之。這里側寫南山氣勢,托出秋色競高的雄姿,以實襯虛,達到“以少許勝多許”的藝術效果。“兩相高”,亦含有比美之意。在秋空中,終南山更加明凈,一展秀貌,具體物象使虛幻氣象得以坐實,望終南山而縱情領略秋色的雋美。末句比擬,聯想不斷,尋常的事物閃出熠熠光彩,不僅賦予秋色以形體,而且神采飛動,逼真欲現。
全詩興發于“樓”和“霜樹”的對比,意結于“南山”和“秋色”的映襯,順著視線由“天”到“山”,擷取兩景,描繪頓挫跌宕,姿態橫生。
吳喬《圍爐詩話》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唯情所化?!边@首詩并非單純寫景,在吟詠秋色中寓有深情遠旨。“鏡天無一毫”,實則為詩人博大坦蕩、怡然自得胸懷的寫照?!澳仙脚c秋色,氣勢兩相高”,不正是象征一種昂然向上、激奮進取的品格嗎?在覽賞長安秋色的同時,又馳騁著想象,去回思言外的“遠韻遠神”。
古人寫秋之肅殺凄寒者居多。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李白《贈廬司戶》),“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等,而小杜此詩詠頌秋高氣闊,筆力雄奇勁健,獨樹一幟。
上一篇:張祜《雨霖鈴》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牧《秋浦途中》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