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溫《吐蕃別館和周十一郎中、楊七錄事望白水山作》唐山水詩鑒賞
呂溫
純精結奇狀,皎皎天一涯。
玉嶂擁清氣,蓮峰開白花。
半巖晦云雪,高頂澄煙霞。
朝暮對賓館,隱映如仙家。
夙聞蘊孤尚,終欲窮幽遐。
暫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
明時無外戶,勝境即中華。
況今舅甥國,誰道隔流沙。
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風光美麗、神秘、迷人。這是古代的漢族詩人們很少游歷和吟詠的地方。貞元二十年(804)冬,詩人呂溫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在吐蕃國都城邏娑(即今西藏藏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生活了兩年,寫了一些反映他在吐蕃的生活和見聞的詩篇。這首五言排律,就是在邏娑城賓館眺望城外白水山而作的。題中的“周十一郎中”、“楊七錄事”未詳其名,當是作者在使館的下屬官員。
前八句描繪白水山的景物,是詩的第一層。西藏高原,山上終年積雪不化。詩人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皚皚白雪。一、二句描繪純凈的水凝成的冰雪,一片皎潔的白色,銀光閃爍,充塞在天邊。詩的起筆破空而來,奇警突兀。接著,詩人便具體描狀白水山上雪景。但見冰峰如玉,聳立如屏障,擁抱著清冽的空氣,又宛若出水風荷,盛開著的艷麗的白花。而山崖的半腰,因為崖壁陡峭,巉巖蔽日,所以那彌漫的白云和凝結的白雪,都變得暗淡了。但在最高的峰巔之上,卻是晴空澄碧,陽光燦爛,煙霞俱凈。這四句狀景,兩句用比喻,兩句用白描,有氣勢,有光與色、明與暗的對比,四個動詞,下得生動、準確,展現(xiàn)出西藏高原獨特的雄奇瑰麗風光,顯示了詩人美麗的想象和細致的觀察。七、八兩句總攬一筆,點明自己賞景的位置,說白水山正好對著賓館,早晚都可以看到它凈白的倩影。以至詩人浮想聯(lián)翩,感到在自已眼前隱映著的這座瑰奇的山,真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半[映”句,將白水山想象為神仙洞府,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色彩,又為下文的抒情作了鋪墊。
“夙聞”以下四句,是詩的第二層次,寫自己由于觀賞山水景物,引起尋訪山中高士的欲望。詩人說,我早就聽說這座山上隱居著絕無僅有的世外高人;而今,終于引起自己想游盡白水山的幽深隱僻之處,以尋訪到高人的念頭。接著說,這次我奉了朝廷要和吐蕃加強親好關系的使命,千里跋涉來到這里,在公務閑暇時候,偶然得以實現(xiàn)美好夙愿,真是無比的喜悅! 以上四句,即景抒情,表達自己對這片新奇、神秘的地方的傾心向往與贊美,十分真摯自然。
詩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層,在抒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詩人說,在這太平盛世的時代,沒有邊地和內地之分,這個矗立于祖國西南的奇境勝地,也就是中華的土地,這里的藏族人民,同漢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脈。十個字,堂堂正正,思深力遒,擲地作金石之聲! 表達了詩人希望漢藏人民親密友好、神州一統(tǒng)的美好理想。這個美好的理想,是建立在客觀現(xiàn)實的堅實土壤上的。從太宗朝起,唐王朝就采取了同吐蕃親密友好的政策。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棄隸縮贊先后與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聯(lián)婚。唐與吐蕃通使頻繁,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密切,形成了舅甥關系。正如《唐書·吐蕃下》所載:吐蕃主贊普使謂漢衡曰:“我大蕃與唐舅甥國耳?!彼栽娙嗽诮Y尾兩句更用無可置疑的反詰語氣說: 而今唐與吐蕃是舅甥國了,誰說它們的中間還隔著千里沙漠呢! 詩人確信,漢藏人民的友誼是任何障礙也阻隔不了,任何勢力也破壞不了的。這四句雖是議論,卻充溢著昂揚的情緒。雄健入神,高響入云。
這是一首山水詩,詩人用彩筆描繪出一幅銀光璀燦的白水山雪景圖,展現(xiàn)出人們罕見的西藏高原迷人風光。這也是一首友誼與統(tǒng)一的頌歌。詩人熱烈地贊頌漢藏人民純真的友誼,表達了中華各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理想。全篇寫景、抒情、議論,層層遞進,又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壯闊高遠的意境。對仗工整,又流暢自然,毫無板滯之弊。這種典雅、整飭的排律詩體,很適合抒寫對于遼闊的神州大地的自豪感。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是結合得很好的。
上一篇: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棲霞寺望桂林諸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黃庭堅《夜發(fā)分寧寄杜澗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