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佛著經曰:生人既死,陰府收其精神1,校平生行事罪福之2。坐罪者3,刑獄皆怪險,非人世所為,凡人平生一失舉止4,皆落其間。其尤怪者,獄廣大千百萬億里,積火燒之,一日幾千萬生死,窮億萬世,無有間斷,名為“無間”5;夾殿宏廊,悉圖其狀6,人未熟見者,莫不毛立神駭。佛經曰:我國有阿閱世王7,殺父王篡其位,法當入所謂獄無間者,昔能事佛,后生為天人8;況其他罪,事佛固無恙9。
梁武帝明智勇武10,創為梁國者,舍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11。況下輩,固惑之12。為工商者,雜良以苦13,偽內而華外14,納以大秤斛,以小出之15,欺奪村閭戇民16,銖積粒聚17,以至于富。刑法錢谷小胥18,出入人性命,顛倒埋沒,使簿書條令不可究知,得財買大第豪奴19,為公侯家。大吏有權力,能開庫取公錢,緣意恣為,人不敢言。是此數者,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救20。,月日積久,曰:“我罪如是,富貴如所求,是佛能滅吾罪,復能以福與吾也。”有罪罪滅,無福福至;生人唯罪福耳,雖田婦稚子,知所趨避21。今權歸于佛,買福賣罪,如持左契22,交手相付。至有窮民,啼一稚子,無以與哺;得百錢,必召一僧飯之23,冀佛之助,一日獲福。若如此,雖舉寰海內盡為寺與僧,不足怪也。屋壁繡紋可矣24,為金枝扶疏25,擎千萬佛26;僧為具味飯之可矣,飯訖持錢與之27。不大、不壯、不高、不多、不珍奇瑰怪為憂28,無有人力可又而不為者。晉,霸主也,一銅鞮宮之衰弱29,諸侯不肯來盟30。今天下能如幾晉,凡幾千銅鞮,人得不困哉31?
文宗皇帝嘗與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其間吾民尤困于佛32。”帝念其本牢根大,不能果去之33。武皇帝始繼位,獨奮怒曰:“窮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臺野邑四萬所34。冠其徒幾至十萬人35。后至會昌五年,始命西京留佛寺四,僧唯十人;東京二寺。天下所謂節度、觀察、同、華、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準西京數。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御史縷行天下以督之36。御史乘驛未出關,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之37。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冠二十六萬五百38。其奴婢十五萬,良人枝附為使令者,倍笄冠之數,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口率與百畝,編入農籍39。其馀賤取民直40,歸于有司,寺材州縣得以恣新其公署、傳舍41。今天子即位42,詔曰:佛尚不殺而仁,且來中國久,亦可助以為治。天下州率與二寺,用齒衰男女為其徒,各止三十人,兩京數倍其四、五焉。著為定令,以徇其習,且使后世不得復加也。
趙郡李子烈播43,立朝名人也。自尚書比部郎中出為錢塘。錢塘于江南,繁大雅亞吳郡44。子烈少游其地,委曲知其俗蠹人者45,剔削根節,斷其脈絡46,不數月人隨化之。三箋于丞相云:“濤壞人居,不一焊錮,敗侵不休47。”詔與錢二千萬,筑長堤,以為數十年計,人益安喜。子烈曰:“吳越古今多文士,來吾郡游,登樓倚軒,莫不飄然而增思48。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佛熾害中國六百歲,生見圣人,一揮而幾夷之49,今不取其寺材立亭勝地50,以彰圣人之功,使文士歌詩之,后必有指吾而罵者。”乃作南亭,在城東南隅,宏大煥然,工施手目,發勻肉均,牙滑而無遺巧矣51。江平入天,越峰如髻鉈2,越樹如發,孤帆白鳥,點盡上凝53。在半夜酒馀,倚老松,坐怪石,殷殷潮聲,起于月外54。
東閩、兩越,宦游善地也,天下名士多往之。予知百數十年后,登南亭者,念仁圣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跡。睹南亭千萬狀,吟不辭已55;四時千萬狀,吟不能去,作為歌詩,次之于后,不知幾千百人矣。
【注釋】 1精神:相對形骸而言,指“靈魂”。 2校平生行事罪福之:考察一生所作所為定罪或賜福給他。 3坐罪:犯罪,被定為有罪。4一失舉止:行為一有失誤之處。 5“無間”:佛教宣傳的地獄的第八層。 6夾殿宏廊,悉圖其狀:在佛殿左右兩側的深廊里,全都畫著犯罪者在地獄中受刑情況的圖畫。 7我國有阿阇世王:古天竺國的悉蘇那伽王朝國王。 8殺父王篡其位……句:指阿阇世五十六歲時殺其父頻毗婆羅而即位,按照佛律應當入無間地獄,可是他皈依佛教,為之護法,死后升入天堂,做了凈界如來。 9無恙:無災害與禍患。 10梁武帝:蕭衍,南朝梁代的開國君主。 11創為梁國者……句:是說梁武帝是創立梁國的人,篤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當佛的奴役,直到國家滅亡,自己被囚臺城,餓死其中,也沒有醒悟過來。 12下輩:地位卑下的人。13雜良以苦:良,精的、好的。苦(gu),粗的、壞的。即好的中間攙雜了壞的。指商品攙假。 14偽內而華外:里面是假貨而外表弄得很華美。15納以大秤斛,以小出之:用大秤大斗收進來,用小秤小斗賣了去。16戇民:憨厚的老百姓。 17銖積粒聚:由少到多地積累起來。銖、粒,古時計算重量,以黍粒為基本單位。 18刑法錢谷小胥:管刑法和錢糧賦稅的小官吏。 19大第:大宅院。 豪奴:強橫的奴仆。 20捐己事佛:捐出個人身體、勞力或財物來敬奉佛。 21知所趨避:明白追求福與躲避罪的事。 22左契:古代的契約寫在竹板上,分為左右兩片,雙方各持一片,也作“左券”。持左契的一方為索債的一方。 23飯:施飯給他(和尚)吃。信佛的人以為和尚是佛的忠實門徒,供養他是“功德”。24繡紋:用五彩繪畫精美的花紋。 25金枝扶疏:涂金的寶樹枝繁葉茂。 26擎千萬佛:托著千萬尊佛像。 27飯訖持錢與之:吃完飯后又給他錢。 28不大……為憂:這句是說(修寺院)以規模不大、氣勢不壯、殿宇不高、建筑物不多、裝飾不珍貴奇特為憂慮。 29銅鞮宮:春秋時代晉平公所建之離宮,據說有數里長,是窮奢極欲的證明之一。 30來盟:(按照晉的命令)來會盟。 31人得不困哉:人們能不窮困嗎?32古者……句中,“三人共食一農人”是指古代民分四類,即士、農、工、賈,農種田供應其他三類人糧食吃。“乃為五人所食”是指加了兵、佛兩類人之后,就必須供應其他五類人糧食吃。因古代的兵與農是合一的,如唐朝初年的府兵制,所以不列為一類。后來產生了全專職的正規軍,則另列為一類。佛教傳入我國后逐漸興旺,寺廟到唐代已有數萬所,僧眾更是數以萬計,所以也列為一類。“其間”,其中。 33不能果去之:唐文宗一直限制佛教的發展,下令“不度僧尼”,但未堅決地去掉它。 34山臺野邑:僻野的山區私造的不曾官準的寺院。 35冠其徒:使年輕的僧尼還俗為民。冠,結發加冠。幾至:將近達到。 36縷行:細微詳盡地巡視、督查。37刓(wan):挖。 38笄(ji):婦女束發用的簪子。這里指讓尼姑留頭發、插簪子,還俗。 39編入農籍:編入農民的戶籍之中。 40賤取:低價強買。民直:百姓的財物。 41恣新:任意翻新。 42今天子:即唐宣宗,公元846—859年在位。 43趙郡李子烈播:趙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李子烈播:李播,字子烈。 44繁大雅亞吳郡: (錢塘)人口眾多、城市規模之大素來不如吳郡(今蘇州)。 45委曲:事情的全部內容。有“詳盡”之意。蠹人,害人。 46剔削根節,斷其脈絡:這句是比喻。意思是堅決禁止剃度僧尼,以斬斷佛教徒來源的渠道。 47濤壞人居,不一焊錮,敗侵不休:這是三次上書(三箋)的內容。意思是錢塘江水大流急。極易泛濫,破壞百姓房屋,如不筑堤捍衛,毀壞百姓的事會層出不窮。 48飄然而增思:心曠神怡而思緒萬千。 49圣人:指唐武宗。幾夷之:幾乎把它消滅掉。 50立亭勝地:在這一名勝之地建立亭子,以示紀念。 51無遺巧:沒有比這再精巧的了。 52越峰如髻:越地一個個山峰就像頭頂上的發髻一樣。 53孤帆白鳥,點盡上凝:江上行船的孤帆,空中飛翔的白鳥,好似一個個小點在水天之際凝止不動。54在半夜酒馀……句:在午夜酒酣之后,背靠古松,端坐在怪石上,海潮悶響似殷殷雷鳴,就如同發自月色朦朧的夜空之外。 55吟不辭已:吟誦起來辭令滔滔不絕。
【今譯】 佛教著作上說:活人死后,陰司要收他的靈魂,考察他一生所作所為定罪或賜福給他。被定為犯罪的人,所施刑罰都很古怪和險惡,不是人世間所做的,大凡人的一生行為一有失誤之處,都要落入其中。尤其古怪的是地獄廣大達千百萬億里,堆滿了火燒烤,每天都有千萬個死者,上下多少代,從沒有間斷過,故叫做“無間”;佛殿左右兩側的深廊里,全都畫著犯罪者在地獄中受刑情況的圖畫,不曾看到這些的人,看到后沒有不毛發聳立、心驚膽戰的。佛經上說:古天竺國的悉蘇那伽王朝國王阿阇世王,年輕時殺其父篡了王位,依法應該入無間地獄,但是他生前能皈依佛教,所以死后升入天堂得道;何況其他的罪,只要誠心侍候佛就會消災。
梁武帝蕭衍聰明、勇敢、武功好,創立了梁國,由于篤信佛教,舍身做佛的奴隸,直到國家滅亡,自己被囚餓死也沒有醒悟過來。何況地位卑下的人,本來就迷惑不清呀。作工經商的人,好的中間攙雜了次的,里面是假貨而外表弄得很華美,用大秤大斗收進來,用小秤小斗賣出去,欺騙掠奪憨厚的老百姓,一點點積累起來,成了富戶。管刑法和錢糧賦稅的小官吏,任意決定人的性命,顛倒是非貪污盜竊,全不按法律條文辦事,得了財物買大宅院,養著強橫的奴仆,就好像公侯一樣。大官掌握權力,能從官庫中私拿公家的錢,任意放肆橫行,人們不敢說個不字。于是這幾種人,心中自知有罪,都捐出個人身體、勞力或財物來敬奉佛,以求得佛的救護,日子久了,說:“我罪是這樣,富貴也依愿而來,這是神佛能為我消罪,又能賜給我福啊。”有罪可以消罪,無福可以賜福;人們在罪與福當中,就是農婦、小孩子,也明白追求福與躲避罪的事。現在這個權掌在佛的手心中,福和罪可以買賣,就像握著一半契約似的,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換。甚至有個別窮漢,家中只有一個小孩餓得啼哭,沒有什么東西給孩子吃;窮到這個地步若得到百十個小錢,一定要施飯給和尚吃,希望神佛幫助,有朝一日能走運。像這樣,雖然普天下到處都是寺廟與和尚,也就不足怪啦。寺廟殿堂四壁彩繪精美花紋就可以了,還做了涂金的枝葉繁茂的寶樹,托著千萬尊佛像;給和尚有滋有味的飯吃就可以了,飯后又給他錢。修寺院以規模不大、氣勢不狀、殿宇不高、建筑物不多、裝飾不珍貴奇特為憂慮,沒有人力可達到的水平而不去做的。晉國,是霸主,一個銅鞮宮使它走向衰弱,諸侯不肯前來會盟。現在天下能有幾個晉國大,修寺院就有幾千個銅鞮宮之大,人們能不窮困嗎?
文宗皇帝曾告訴宰相說:“古代一個農民供應其他三類人糧食吃,現在又加上兵和佛,一個農民要供應五類人糧食吃,其中老百姓尤為被佛所困。”文宗考慮到佛教發展勢力過大,不能果斷地去掉它。唐武宗一即位,就憤怒地說:“讓天下受窮的根源是佛教。”一開始就除掉了僻野山區私造的寺院四萬所,使佛教徒還俗了將達到十萬之眾。后來到會昌五年,才命令西京長安保留四所佛寺,其他一律拆除,每寺留和尚十人,其他一律還俗;東京洛陽保留二寺。全國的節度、觀察、同、華、汝等三十四個治所各保留一寺,和尚準許留西京的人數。其他一般的州不準有寺院。派出四位監察御史到各地巡視、督查。御史乘車尚未出關,各地寺院就拆除改為耕地了。共拆除寺院四千六百座,和尚尼姑還俗的二十六萬另五百人。寺院的奴婢十五萬人及被奴役的百姓,是還俗僧尼的二倍,耕地數千萬頃,奴婢每人給一百畝,編入農民的戶籍之中。其它低價強買或掠奪老百姓的財物,歸有司所有。寺院的建筑材料可以供應公家翻蓋衙門之用。現在宣宗皇帝即位,詔書說:佛崇尚不殺生而且講仁愛,來中國日子也很久遠了,也可以幫助治理。各地州允建二座寺院,用年老的男女為僧尼,不得超過三十人,兩京可以多四、五倍。明為定令,以順從舊習,而且以后不能再增加。
趙郡李播,字子烈,是在朝中為官的名人,從尚書比部郎中出任杭州刺史。杭州在江南,其人口眾多、城市規模之大素來不如吳郡(今蘇州)。李播年輕時曾游歷過此地,了解這地方害人的詳細情況,于是堅決禁止剃度僧尼,斬斷了佛教徒來源的渠道,幾個月后人們隨著習慣了。在杭州他寫了三封信請求宰相說:“錢塘江水大流急,極易泛濫,破壞百姓房屋,如不筑堤捍衛,毀壞百姓的事會層出不窮。皇帝下令撥給二千萬錢,修筑了長堤,為數十年做了打算,人們非常高興、安定。李播說:“吳越古往今來文士不少,來我們這兒旅游的,登樓靠著欄桿,沒有不心曠神怡而思緒萬千的。我郡的江山天下第一,確實如此啊。佛教嚴重侵害中國已六百多年了,我看到唐武宗,一下子幾乎把它消滅掉,現在如果不用寺院的木材在這一名勝之地建立亭子,以表彰唐武宗的功績,讓文人學士唱詩贊嘆,今后一定有指著我唾罵的。”于是建南亭子,在城東南角,亭子宏大敞快,施工細致,沒有比這再精巧的了。平靜的江水流入天際,越地一個個山峰就像頭頂上的發髻一樣,樹木繁茂,江上行船的孤帆和空中的白鳥,好似一個個小點在水天之際凝止不動。在午夜酒酣之后,背靠古松,端坐在怪石上,海潮悶響似殷殷雷鳴,就如同發自月色朦朧的夜空之外。東閩、兩越,是旅游的好地方,各地知名之士多前往。我想就是百年之后,登南亭子的人,定懷念仁圣天子的功績,贊美子烈的美好的功業。看到南亭及附近萬千氣象,吟起詩來不能使言辭終止;四季景色不同,吟頌就不能離開,要按他們登游南亭子之先后順序依次題寫于后,不知有幾千百人了。
【集評】 《結埼亭集外編》卷三十七,清·全祖望《杜牧之論》:“杜牧之才氣,其唐長慶以后第一人耶!讀其詩、古文詞,感時憤世,殆與漢長沙太傅相上下。”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第八冊:“樊川文章風概,卓絕一代,其學問識力,亦復如是。予向推為晚唐第一人,非虛誣也。”
【總案】 本文寫于唐宣宗大中初期,這是宣宗正在恢復各地佛寺,實際上是在否定唐武宗禁限佛教發展的政策之時。文章中寫的杭州新造的南亭子,正是用唐武宗時所拆寺院的器材建成。李子烈執意造此亭,作者又在逆境中為建此亭寫記,其用意是十分明顯的。
這篇文章以修建南亭子為線索,意在闡發佛教學說的虛偽,以及佛教泛濫對國計民生的重大危害,從而證明從唐文宗到唐武宗限制佛教發展,尤其是武宗滅佛平寺等政策是正確的,是有功的。對唐宣宗復佛提出了委婉的批評。所有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反對宗教迷信的唯物主義精神。
這篇文章是很有藝術特色的。全文從佛經宣傳的人間與地獄、天堂的學說開頭,指出從佛教創始地天竺阿阇王到梁武帝蕭衍,以至于盤剝百姓的富商、工頭、小官吏等等都能憑借手中的權與錢能無顧忌地胡作非為,并不受什么地獄獲罪的約束,反而也能照樣升天。這就極其深刻地揭露了佛教的虛偽性。可是,平民百姓對此沒有認識,依然愚昧地篤信它,指出這就是災難貧困的根源。文章對商人、小官吏等的心理描寫十人逼真,維妙維肖;對握有一切權利的佛,同時也是勢利小人的對照描寫真切可信,無可反駁,揭露得十分深刻;對文宗、武宗、宣宗三代對佛的不同態度和做法,記敘得具體詳實,用語很有分寸,感情色彩也十分明顯。
還有一點應提及的,就是文末對南亭子的描寫,以擬人化手法把南亭子的精巧美麗,描繪得相當別致,使讀者無不希望親自登臨親歷為快,在寫景文字中堪稱典范。
上一篇:王安石《材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