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春愁》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臺灣③。
〔注釋〕
①本篇選自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是作者于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內渡大陸后的作品。②四百萬人,當時臺灣本地和福建、廣東籍的臺灣人共約四百萬人。③去年今日,指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分析〕
這是一首飽含著無盡悲愁的感懷詩。詩人在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賣國行徑無比憤恨的同時,傾訴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它的作者丘逢甲,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情緒的臺灣詩人。他是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進士,任工部主事。但他深愛故鄉臺灣,不久重歸故里,先后在臺中、臺南等地各書院講學。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即在家鄉督辦團練,準備抗擊入侵者。第二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祖國領土臺灣被割。面對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丘逢甲誓不屈服,率領義軍頑強抵抗二十多晝夜,終因彈盡援絕而失敗。他被迫離臺,返回原籍廣東梅州鎮平(今梅縣蕉嶺),但仍念念不忘故土和鄉親,堅信總有一天寶島臺灣會回歸祖國的懷抱。一八九六年四月,正值臺灣被日寇強占一周年之際,丘逢甲登上鎮平的員山,面向寶島,遙寄一分深沉的鄉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前兩句,表明作者心境。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山色,卻給詩人增添了深重的愁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想起了“往事”。詩人本來是為了排遣郁積在心中的愁思而勉強去“看山”的,卻不料越看越愁。回想往日驚心動魄的激戰,詩人激動不已;又想到如今臺灣被日寇鐵蹄踐踏,故鄉人民掙扎在黑暗之中,又覺悲憤難抑。他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眼淚也要流下來了。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后兩句點明詩人“春愁”之所在,強調他“愁”得“淚欲潸”的原因。祖輩世代開墾的寶島,整整四百萬人民的家園,就在“去年今日”,被腐朽的清廷拱手送給了日本強盜,詩人如何能夠忍受這巨大的苦痛! 他悲憤的程度達到了極點。詩人對清朝政府所犯下的彌天大罪作了強烈的譴責:朝廷遺棄了臺灣的四百萬同胞,全然不顧他們的死活而任由外寇蹂躪;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朝廷居然割讓了祖國的神圣領土,真是荒唐之至、無能之至、無恥之至!“割臺灣”這件事,不僅是臺灣同胞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詩人刻骨銘心的悲憤,滿腔的愛國激情,在這里體現得非常充分、明確。
這首詩格調悲涼凄切,語句明朗流暢,用詞形象而恰當,如“哭”、“割”等字,都使主題得到了鮮明的凸現。
上一篇:詩詞·散曲《明妃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春曉》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