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環(huán)滁皆山也2。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瑯邪也5。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6,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7。峰回路轉8,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9,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10。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11。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12,而年又最高13,故自號曰醉翁也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1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6。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7,云歸而巖穴瞑18,晦明變化者19,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20,佳木秀而繁陰21,風霜高潔22,水落而石出者23,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24,行者休于樹25,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26、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27,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28,山肴野蔌29,雜然而前陳者30,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31。射者中32,奕者勝33,觥籌交錯34,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35,頹然乎其間者36,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37,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38,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39?廬陵歐陽修也40。
【注釋】 1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縣城西南七里瑯琊山后,為宋瑯琊山瑯琊寺(一名開化寺)僧人智仙所建。亭前有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的石刻。 2環(huán):環(huán)繞,朱熹《語類》卷390云:“歐公文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shù)十字,未后改定,只曰 ‘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滁,即滁州。 3林壑:樹林和山谷。尤:更、特別。 4蔚然:草木繁盛貌。深秀:幽深秀麗。 5瑯琊(langya郎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故名。 6潺潺:(chan蟬)水流聲。 7釀泉:一名醴泉。即瑯琊泉,為瑯琊溪源流之一。 8峰回路轉:峰勢回環(huán),山路曲折。9翼然:鳥兒展翅欲飛的樣子。 10智仙:法號。瑯琊山瑯琊寺的僧人。11太守:作者自謂。漢朝郡的長官稱太守,宋代有州無郡。州的縣官稱為知州。這里是襲用前朝郡的長官稱號。自謂:自己稱謂。 12輒(zhe哲):就。 13年:年齡。 14山水之樂:游玩山水的樂趣,興致。 15自號曰醉翁:作者《贈沈遵》詩:“我時四十猶疆力,自號醉翁聊戲客。” 16寓:寄托。 17林霏:樹林中的霧氣。 18云歸:擬人筆法。指傍晚云煙聚集山中的景象。巖穴:山谷。暝(ming名):背光陰暗。 19晦明變化:指山間氣侯陰晴無常,變化多端。 20野芳:泛指山間田野盛開的花。芳:花。 21秀:茂盛。繁陰:指樹陰濃郁。22風霜高潔:指秋天天高氣爽,秋風徐來,晨霜遍野的景觀。 23水落:水位下落。 24負者:背負重載的人。此指樵夫。 25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26傴僂(yulou雨樓):彎腰躬背的人,此指老人。提攜:攙扶,牽引。這里有扶老攜幼之意。 27漁:用作動詞,捕魚。 28洌:水清透明。“泉香而酒冽”,為互文手法,謂泉水和酒都具有氣色香清的特點。29山肴:野味。野蔌(su栗):野菜。 30雜然:交錯狀。陳:擺、放。 31射:古時宴飲時一種投壺的游戲,用箭投入壺中。以中否決勝負。不中者罰酒。 32奕(yi譯):下圍棋,后泛指下棋。 33觥(gong公):古代酒器。此指酒杯。籌:行酒令或計算飲酒用的竹簽。 34蒼:蒼老。顏:容顏。 35頹然:此指醉后昏然傾倒的姿態(tài)。 36而已:過了會。在山:落山。 37陰翳(yi意):枝葉繁茂盛蔭。翳:遮蔽。38其:代指滁人和眾賓客。 39謂誰:是誰。 40廬陵:今江西吉安市。
【今譯】 環(huán)繞著滁州的全是山,那西南群峰之間,森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望去林木繁茂,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山路走七里,便漸漸聽到潺潺流水從兩峰之間傾瀉而出,那就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隨之盤旋曲折,有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似的立于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亭的是誰?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亭子命名的是誰?是自稱醉翁的太守。太守與賓客來到這里喝酒,多少喝一點就醉了,并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本意并不在飲酒上,而是在于欣賞山水景色。只不過是把游山玩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罷了。
太陽出來了,樹林中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擾來,山谷就陰暗了:時明時暗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朝朝暮暮的景色。野花開了,清香陣陣;美好的樹木枝葉茂密,形成片片濃蔭;風清霜潔,天高氣爽;溪水下落,石頭顯露出來;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色。清晨進山,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邊走邊唱歌,過往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邊的呼喚,后邊的應答,老年人,小孩子,往來不絕,那是滁州的百姓在游樂。到山溪里捕魚,溪水深,魚也肥美。用釀泉的水釀酒,水清洌,酒味也香。山珍野味各式各樣擺滿面前,這是太守在宴客。宴飲酒酣的樂趣,并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與籌碼交錯地傳來傳去,人們時坐時起,鬧鬧嚷嚷,是賓客們在盡情歡樂。有個容顏蒼老、頭發(fā)斑白的人,昏昏沉沉地置身賓客中間,那是太守喝醉了酒。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太守回城了,眾賓客也跟著回去了。樹林陰暗下來,鳥兒上下飛鳴,游人去了,鳥兒也十分快樂。可是禽鳥只知道棲息山林的樂趣,卻不理解人們心中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出游的樂趣,卻不理解太守自得其樂的心情。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用文字來描述(這種游玩情景)的,只有太守。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集評】 宋·王正德《余師錄》卷一:“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也。少游謂《醉翁亭記》,亦用賦體。”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六。文辨三:“宋人多譏病《醉翁亭記》。此蓋以文滑稽,曰:何害為佳,但不可為法耳。”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歐陽文忠公文鈔》卷二十一:“文中之畫。”
“昔人讀此文謂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必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修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一:“與民同樂,是其命意處,看他敘次,何等蕭灑。”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通篇共用二十個“也”字,層逐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冢之創(chuàng)調也。
清·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篇》卷八:“直記其事,一氣呵成。自首至尾,計用二十個“也”字。此法應從昌黎潮州祭大潮神文脫胎。
風平浪靜之中,自具波瀾瀠洄之妙。筆歌墨舞純乎化鏡。是傳記中絕品。至記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處,俱隱然有樂民之樂意在,而卻又未嘗著跡。立言更極得體,彼謂似賦體者,固未足與言;即目為一篇風月文章,亦終未窺見永叔底里。”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九:“一片天機,元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窠臼之見也,族理剨然,特與點出。
豐樂者,同民也,故處處融合滁人。醉翁者,寫心也,故處處攝歸太守。一地一官,兩亭兩記,各呈意象,分辟畦塍。,,”
【總案】 本文是作者貶逐滁州時的即興抒懷之作。滁州,山高水清,地勢險要,民俗淳厚,風景秀麗。歐公于此地任職期間,常借山間清風以拂身上塵土,常飲釀泉之水以濯心頭煩惱。山林隱趣感發(fā)了他無拘無束的本性,大自然的神韻喚起了他奔放的激情。《醉翁亭記》就是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寫成的。
文章構思精妙,層次嚴謹,語言自然、優(yōu)美。全文從觀賞秀麗的自然景色,到投壺、爽棋,宴賓,通篇卻貫穿著一個“樂”字。而這個“樂”字又落到“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上,它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生活的歡樂,反襯出作者在滁州的政績,以及他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
文章突出藝術特點有二:一是駢散并用,以駢為主。大量駢句的運用,不僅使文章具有形式美、音韻美,和意念上的對應美,而且還為唐宋駢文的發(fā)展,提供了生動的范例。二是全文中二十一個“也”的用法,別出新格,讓人讀后叫絕不已。由于全文大量使用“也”字,便在行文中造成了一唱三嘆的情韻,便于表達作者那曲折委婉、深藏于心的情感。此外,抓住四時與朝夕景色變幻特點的景物描寫也為本文增輝不少。尤其指得指出的是,歐公用描寫和抒情的筆法為我們留下了一幅既悠然酒脫又體恤民情的醉翁圖和一首激動人心的心曲,因此本文深為歷代評者樂道。
上一篇:葉適《醉樂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曾鞏《醒心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