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賞析·古代祭文概說及選錄賞析
古代祭文源遠流長,繁若星漢。隨著時間的流逝,虛泛應(yīng)酬之作日趨減少,存世祭文多為至情至性的藝術(shù)精品,在吊死慰生和陳哀抒悲中往往意奪神駭、心驚骨折,或撫棺號啕、聲淚俱下,或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或緬懷亡靈、飲泣吞聲,或肝腸寸斷、含哀不露,或默禱靜告、神情并悲……聲聲含淚、句句如泣,敬孝與感恩、追憶與痛惜、愛憎與悲喜,各種情愫溢于全文,讀來感人肺腑,令人銷魂。
古代祭文從時空上與現(xiàn)代社會相距甚遠,許多理念和思想與當今時代不盡相同,行文要求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古代祭文在文體上分類較多,除散體外多為韻體,也有采用騷體、駢文或儷文的。大都具有“慎終懷遠”、“事死如事生”的意識,感情真摯而濃烈,語言精練而凄美,真可謂“書翰傷切,文辭哀痛,千悲萬恨,何可勝言”!因此,后人對古代祭文的研究很多,如王安石的《祭歐陽文忠公文》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篇章已被選入中學教材,王人恩的《古代祭文精華》、王毅和曹天喜的《古今哀祭文賞析》、李正西的《千古祭文》等更是古代祭文研究的專著,加之相關(guān)書籍的章節(jié)編排、報刊雜志上個別研究和網(wǎng)絡(luò)普及,古代祭文的注解、翻譯和賞析并不少見。這里只擷取其中七篇,以概其要,旨在領(lǐng)略古代祭文之風采,解讀古人述悲之情懷,沒必要因循守舊、墨守陳規(guī)。
上一篇:祭文·祭文概述·祭文寫作的誤區(qū)
下一篇:祭文·祭文賞析·近現(xiàn)代祭文概說及選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