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去病·癸卯除夕別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過淀湖歸于家》原文賞析
澒洞鯨波起海東,遼天金鼓戰西風。如何舉國猖狂甚,夜夜樗蒲蠟炬紅!
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4),除夕,一位三十歲上下,“有江湖任俠之風”的男子從上海動身,返回家鄉江蘇吳江縣同里鎮。第二天,光緒三十年(甲辰年)元旦借宿在上海郊區青浦縣。又過了一天經淀湖(即今淀山湖)才返抵家中。這幾天的見聞感受,被他寫成冠以上述總題的一組詩共八首,這是從其中選出的一首。他便是后來“南社”的發起人之一——陳去病。
本詩是這位為革命奔走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本世紀初憂國憂民的心聲。
1904年2月初,日軍對停留在我國海港旅順口的俄國艦隊發動突然襲擊。日、俄兩帝國為爭奪我國領土東三省,竟在我領海領土燃起熊熊戰火。詩人動身離滬正是日俄戰爭開始不久之時。“澒洞鯨波起海東”,“澒(hong)洞(tong)”,海浪洶涌翻騰的聲勢。“鯨波”,白浪滔天如萬千巨鯨吞吐掀動所致。這句字面上寫惡浪滾滾的海上景象,實際是比喻日、俄兩國在我領海混戰。緊承第一句,詩人以“遼天金鼓戰西風”明白地點出了這場帝國主義間的丑惡爭戰。“遼天”,主要是指遼東一帶,因作者在寫詩時遠在上海,所以也含有遼遠的天邊這層意思。“金鼓”:古時作戰以金鼓為號令進行指揮,鳴金收兵,擂鼓進擊。詩人此刻雖在上海附近,跟遠在數千里外的旅順可謂一在天南,一在地北。但詩人似乎看見了海上的戰火,嗅到了刺鼻的硝煙。這里用“金鼓”一詞,不僅因為它格調古樸,與全詩十分協調,更重要的是渲染出詩人如聞鼓角,心中深為震驚憂慮的情緒。
哪怕是一個孩子,如果聽說此刻有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搶奪中國同一片領土,打架打到我們中國領土上來了,見人就殺,見房就燒,那孩子一定會問: “政府干什么去了? 為什么不帶軍隊把強盜打到海里去呢?”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連十歲孩子都懂的道理,賣國的清朝統治者卻“不懂”。為了保住自己的寶座,清政府竟無恥地宣布“局外中立”,把遼河以東的地區劃為“交戰區”,把遼河以西劃為“中立區”,任憑日俄強盜在我國領土上廝殺,眼睜睜地看著戰火吞噬無數善良無辜的中國人的生命財產。詩的三、四兩句就是對清朝統治者冷血動物般的賣國靈魂的揭露和斥責。“如何舉國猖狂甚,夜夜樗蒲蠟炬紅!” “樗(chu)蒲”,一種古代博戲,這里泛指賭博。為什么全國上下的官兒們仍然恣意縱欲毫無節制,夜夜紅燭高燒賭博猜拳,紙醉金迷,通宵達旦地狂歡取樂?兩句十四字,卻寫盡了清朝統治者的麻木、腐敗。“舉國”、“夜夜”,把所有的昏官們在所有的時間里耽于淫樂的丑惡行徑囊括無遺。而“樗蒲蠟炬”是揭露他們花天酒地、禽獸不如的具體內容。“猖狂”,形容醉生夢死、歇斯底里大發作的瘋狂勁兒。而為祖國命運憂心如焚,對清政府腐敗賣國行為恨得咬牙切齒的激憤,從“如何……甚” 的質問中,強烈地表現出來。
實際上,全詩前兩句與后兩句,即寫國家的危難與竊國者的麻木不仁之間,存在一個大空檔,一個大荒謬——這正是本詩的“張力”所在。詩人不僅以 “如何……甚”來發問,其實全詩都是一個加了驚嘆號的大問號。它發人深省,激人震怒,把有力的揭露、控訴、抨擊一股腦兒投向了腐敗的清朝統治者。這的確是一首情緒激昂慷慨,風格質樸蒼勁的好詩。
上一篇:古詩《江湜·由常山至開化山行絕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石達開·白龍洞題壁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