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觀潮》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浙江之潮1,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3。方其遠出海門4,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5,際天而來6,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7,吞天沃日8,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9。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10,艨艟數百11,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12,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13,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14,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15,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16,僅有“敵船”為火所焚17,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18,皆披發文身19,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20,出沒于鯨波萬仞中21,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而豪民貴宦,爭賞銀彩23。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24,珠翠羅綺溢目25,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26,而僦賃看幕27,雖席地不容閑也28。禁中例觀潮于“天開圖畫29”。高臺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遙瞻黃傘雉扇于九霄之上30,真若簫臺蓬島也31。
【注釋】 1浙江之潮:即錢塘江的潮。浙江下游稱錢塘江。 2偉觀:大觀。指觀覽對象的奇偉壯麗。 3既望:陰歷每月十六日,此指八月十六日。 4海門:指錢塘江與大海交界處。 5玉城:如玉石砌成的城墻。 6際天:接天。 7激射:指潮勢如激水噴射般迅猛。8吞天沃日:天空潮勢猛壯,似欲淹沒天日。 9楊誠齋:即楊萬里。10京尹:京兆尹。這里指臨安知府,南宋以臨安為“行在所”(臨時首都),故稱知府為京尹。浙江亭:在臨安城南錢塘江北岸。教閱:訓練,檢閱。 11艨艟:戰船。 12盡:極盡,指充分表演出。奔騰分合:隊列急速變換,時分時合。五陣之勢:指戰船按前后左中右編隊列陣,形成攻擊的態勢。 13乘騎:騎馬。弄旗:舞旗。標槍:投擲標槍。 14倏爾:一下子。 15水爆:指江面點放的煙炮。 16一舸無跡:指江面的船只盡都藏匿,連一只也看不見。 17“敵船”:指演習中受攻擊的船只。 18吳兒:吳地少年。錢塘故屬吳地。 19文身:身上刺花紋。20溯迎:迎著潮頭而上。 21鯨波:指巨大的波浪。萬仞:古時八尺為仞,此極言潮頭之高。 22豪民:指有錢有勢的人。 23銀彩:獎賞的銀錢。彩,競寒中贏得的獎賞物。 24江干:江岸。 25珠翠:羅綺:戴高貴的飾物,穿華麗的衣服。 26穹:高。 27僦賃:租賃。看幕:用帳幕搭成的臨時看臺。 28席地:一席之地。 29天開圖畫:南宋皇宮中的一個高臺名。 30黃傘:即黃羅御傘。雉扇:雉尾扇,下方上圓,周圍飾以雉尾。此二物均為帝王專用儀仗。九霄:猶言“九天”,指天空極高處,后因以喻帝王之居。這里是雙關。 31簫臺:指蕭史吹蕭引鳳的鳳臺。《列仙傳》載:秦穆公女弄玉隨夫蕭史學吹簫作鳳鳴,穆公為筑鳳臺,后夫婦俱仙去。蓬島:即傳說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蓬萊。
【今譯】 浙江的潮,是天下奇偉壯麗的景觀。自陰歷八月十六日直到十八日為最盛大。當潮頭從遠處的江海相交處涌出,僅象一條銀白色的線;過了一會漸漸靠近,就象是一堵玉砌的城墻和冰雪覆蓋的山嶺,上接天際洶涌而來,宏大的聲音如同打雷,震天撼地,激浪噴射,遮蔽天日,氣勢極其雄壯豪放。楊萬里說的“海水涌動如銀鑄城墻,江面橫系玉腰帶”,就是這樣。
每年臨安知府去到浙江亭檢閱水軍,戰船幾百艘,分別排列在兩岸;沒多久演習了奔騰分合五陣的陣勢,又有在水面船只上騎馬舞旗擲標槍舞刀的,如同踩在平地上一樣平穩。突然間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也看不到,江中煙炮轟然震響,聲如山崖崩裂;煙消波靜,卻連一艘船也看不到,只有“敵船”被火所焚燒,隨著水流消逝。
數百名善于游泳的吳地少年,都披頭散發,身上刺著花紋,手里擎著由十幅絲綢拼成的大彩旗,爭先恐后一鼓作氣,逆著潮水而上,在萬丈波濤中隱現出沒,身體跳躍變化多端,然而旗尾一點兒都不沾濕,以這來夸耀能耐。鄉紳土豪和達官貴人,爭著賞賜銀錢。
江邊上下十多里之間,綴珠鑲玉穿羅披綺的富貴土女滿目都是,車水馬龍充塞路途,飲食和百貨都高出平日一倍的價錢,然而臨時搭蓋供租賃的看幕,連一席之地都無空閑。宮中常例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從高臺上向下看,如近在手掌中那樣清楚。京都的百姓遙遙地瞻望那皇帝的黃羅傘、雉扇等御用儀仗,如在九天之上,真象是在鳳臺、蓬萊那樣的神仙世界一樣。
【總案】 本文錄自《武林舊事》卷三。作者描繪了錢塘觀潮的盛況;記錄了浙江潮的奇偉壯麗景色,府尹檢閱水軍的實況和弄潮兒的矯健身手,以及豪民貴宦和帝王后妃等的狂熱觀潮活動,鮮明地展現了一幅南宋時代都市生活的生動畫卷。
《武林舊事》成書于宋亡之后。作者在序文中說:“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從本文記述的“豪民貴宦,爭賞銀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都民遙瞻黃傘雉扇于九霄之上,填若簫臺蓬島也“等片言只語中,隱約可見作者對當時舉國上下茍且偷安的奢靡風氣,流露了“惻惻興亡之隱”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一篇:李覯《袁州州學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朱熹《記孫覿事》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