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貞觀·南鄉子》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搗衣
嘹唳夜鴻驚。夜滿階除欲二更。一派西風吹不斷,秋聲,中有深閨萬里情。片石冷于冰。兩袖霜華旋欲凝。今夜戍樓歸夢里,分明,纖手頻呵帶月迎。
深秋,嚴冬將至,婦女們就該為出門在外的親人準備寒衣了。搗衣,即將制衣的布帛平鋪在砧石上,用木杵捶平搗軟。每逢此時,杵擊石砧,清響聲聲,其中寄寓著婦女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深情,寄托著她們的無窮思念。李白《子夜吳歌》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描寫的就是這種情景。顧貞觀以詞的藝術形式表達與李白《子夜吳歌》同樣的主題,發揮了詞所特有的格律特點,讀來也別有韻味。
夜沉沉,月清冷,近二更。不知何處,偶爾傳來一、兩聲受驚孤鴻的鳴聲,嘹亮而凄厲。這叫聲劃破了夜空的寂靜,增添了秋夜的凄寒和冷清。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驚鴻是具有特定涵義的物象。曹植在《洛神賦》中,首先以驚鴻形容美女。后陸游的《沈園》詩中有“春波橋下傷心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之句,深為人所賞譽,“驚鴻”遂常常被借用為指代妻子的特殊意象。“嘹唳夜鴻驚”,既以驚鴻的鳴叫來渲染秋夜那凄涼清冷的氣氛,也暗示了詞中女主人公的身分,并引起讀者對女主人公的容顏、神態的美好聯想。接下來的“一派西風吹不斷,秋聲,中有深閨萬里情”,是從李白的詩句化出。李白詩曰:“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從秋風瑟瑟,搗衣聲聲的意象整體上看,李白的詩句比較含蓄,勝于顧貞觀的詞。但顧詞中的“秋聲”二字則別有意味。“秋聲”,從詞面看,是指蕭瑟西風所代表的秋天之聲,其內在涵義,則因為搗衣是婦女的秋天之事,故而特指搗衣之聲。“斷續寒砧斷續風”(李煜《搗練子令》)。“秋聲”描寫了風聲與砧聲的相互伴和。正是從這瑟瑟秋風、陣陣杵聲的交相應和中,傳達出了詞中少婦對遠方親人的關懷、憂慮和思念。這里的“秋聲”二字獨立成句,以詞所特有的格式強調了這寒夜中具有特殊意義的聲響。驚鴻翩飛,鳴聲凄厲;月光如洗,灑滿階除;風聲杵聲,連成一片;這一切,仿佛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有聲的畫面,啟人想象,耐人尋味。
寫詞者通常都很注重上下片之間的過渡。這首詞的上片寫景,下片寫情。上片結句由寫景而點出“中有深閨萬里情”,將上片所描寫的景物歸結到對思婦離情的烘托,同時,也十分自然地引出下片的直接寫情。
下片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刻畫搗衣少婦的相思情深。寒夜風冷,砧石如冰,少婦的兩只袖口早已浸濕,泛起一層薄薄的霜花。可以想見,裸露在夜風秋霜中的兩只手該有多冷。但是,少婦心中充滿了對丈夫的思念,甜蜜的回憶,美好的期望溫暖著她的心。她不顧嚴寒,忘了疲勞,辛勤搗衣直至二更。杵聲和著風聲,月光映著霜花,將她的一片深情送往遠方。當夜深霜重,月照西樓,她疲倦地睡去,無盡的搗衣聲依然回響在心頭。夢鄉中,她竟然見到戍守邊疆的丈夫歸來。她清楚地看見了那熟悉的臉龐,聞到了那親切的氣息,她欣喜地放下手中的杵棒,不斷用口中熱氣呵暖著凍僵的雙手,披著月光霜華,向丈夫急切地迎了過去。這里的夢境描寫頗為生動。先看“纖手頻呵”。這是夜半搗衣時的寒冷留下了太強烈的印象,以致于少婦夢中猶有此感;同時也表現了少婦對丈夫的溫柔的體貼,她呵暖雙手,生怕將寒意帶給了親人。“纖手頻呵”這一細節寫得真實而傳情。其次,“分明”一句,強調了少婦在夢中與丈夫相見時的喜出望外的感覺。少婦日夜思念著戍邊的丈夫,一旦相逢,驚喜交加,以致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而要用“分明”來印證感覺的真實。可這里描寫的分明是夢,是夜半搗衣時的深情思念所引起的夢。是夢而要證之以“分明”,可知少婦對丈夫思念之切,已把夢境當作了現實。作者用真實的生活體驗來描寫虛幻的夢,將少婦對丈夫的思念深情表達得格外感人。
這首詞將景色與情感、聲響與畫面、真實與夢幻等有機地結合為一體。語言樸實,風格清俊。
上一篇:《馮煦·南鄉子》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秦觀·南歌子》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