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揚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1;曰:
嗚呼曼卿!生而為英,死而為靈2。其同乎萬物生死而復歸于無物者,暫聚之形;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賢莫不皆然,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3。
嗚呼曼卿!吾不見子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4。其軒昂磊落,突兀崢嶸,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5。不然,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6。奈何荒煙野蔓,荊棘縱橫;風凄露下,走磷飛螢7?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驚禽駭獸,悲嗚躑躅而咿嚶8。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與鼯鼪 9?此自古圣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10?
嗚呼曼卿!盛衰之埋,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凄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11。尚饗12!
【注釋】 1治平:宋英宗年號。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其時英宗已死,神宗繼位,次年改元熙寧。是年三月歐陽修罷參知政事,外任毫州知州。太清,石曼卿墓地在河南永城縣太清鄉(xiāng)。清酌庶羞之奠:指普通的祭品。2莊而為英,死而為靈:《淮南子》: “智過萬人者謂之英。”《尸子》:“天神日靈”。 3著:著錄。簡冊:即書。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板。照:明顯。 4仿佛:想象出。 5軒昂:氣質豪邁。突兀:高聳。崢嶸:高峻突出。 6靈芝:菌類,藥用植物,古人視其為瑞草。九莖:傳說靈芝九莖一聚。 7野蔓:指野外蔓生的草。走磷:飄動的磷火,迷信稱鬼火。8躑躅:徘徊。咿嚶:象聲詞,悲嗚聲。9更(平聲):經過。貉:與狐相似的野獸。鼯:鼠的一種。鼪:即黃鼠狼。 10累累:重迭相連狀。荒城:此指荒涼的墳墓。 11疇昔:從前。太上之忘情:《晉書·王衍傳》:“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太上:最高等級。12尚饗:祭文的習慣結語,是希望死者享用祭奠物品。
【今譯】 治平四年七月某日,歐陽修謹委托尚書省令史李揚去太清,用一些普通食物作祭品,在已去世朋友曼卿的墳前祭奠他,而且寫了祭文悼念他:
唉,曼卿啊!你活著時智能超人,死了也應成為天神。和萬物皆有生死一樣,那再次回歸虛無世界的只是暫時凝聚的形體;超越萬物之上的是流傳后世萬古永存的英名。自古圣人賢士,無不如此;他們留在史冊上的英名,象日月星辰永照人間。
唉,曼卿啊!我已經很久沒和你見面了,可仍能憶起你生前的情景。你儀表堂堂,心胸坦蕩,智慧超人,氣質不凡,那埋入地底的身軀,是不會變成朽腐塵土的,只能升華為金玉的精華;否則,定會生出千尺勁松,育化九莖靈芝。無奈漫漫荒野,煙霧迷離,墳上遍布蔓草,環(huán)繞荊棘,風吹露下,磷火游動,飛螢飄忽。只有放牧的孩童和砍柴的老叟,往返于墳前,歌唱吟詠;驚起的鳥雀,嚇跑的小獸,來回奔走,咿嚶悲嗚。現己如此,誰又知道再過千萬年,這墳墓不會成為狐、貉、鼯、鼪的洞穴呢?自古圣人賢士,誰都一樣,那連綿不斷的曠野和荒墳又誰人不見呢?!
唉,曼卿啊!生死之理我又何嘗不知,但昔日的友情令人思念,悲痛凄涼的我,站在荒野的風中,禁不住熱淚溢眶,我做不到圣人那種忘情啊!請享用一點祭品吧!
【集評】 明·金圣嘆《金圣嘆選批才子必讀》:“胸中自有透頂解脫,意中卻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筆自透頂寫出去,不覺一筆又自透骨寫入來。不知者乃驚其文字一何跌蕩,不知非跌蕩也”。
清·過珙《古文評注》:“玉露云晁文元賞問隱者劉海蟾以不死之道,海蟾笑曰:人何不死,而君乃畏之求求乎?所可死者,形爾,不與形俱滅者,固自在。通篇只是此意。曼卿得此可以不死矣。凄清逸調,讀之令人悲酸。”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篇中之提曼卿。一嘆其聲名,卓然不朽;一悲其墳墓,滿目凄涼;一敘己交情,傷感不置。文亦軒昂磊落,突兀崢嶸之甚。”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擬柳子祭呂化先文。”
【總案】 這是作者在詩友石曼卿死后二十六年寫的一篇悼念祭文。作者遣人致祭于曼卿墓下,故從墓上景物著筆。文中三呼曼卿,稱贊他聲名不朽,哀悼他死后凄涼,以抒發(fā)作者的深切哀思。全文感情濃摯,音節(jié)悲切,特別是對墓地的描摹更顯凄清哀惋。文章從第二段開始,都以“嗚呼曼卿”領起,卻又一字不及石曼卿的事跡,而意思一層深似一層。加之通篇除前面的序言外,基本一韻到底,感情低沉,讀來倍增凄愴。另外,文章雖寫生死變化,卻能巧妙地將自己的生平同死者的生平結合起來,強化了情緒的沉重感,歷來為人傳誦。
上一篇: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辛棄疾《祭陳同甫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