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景延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予嘗夜泊小舟于峽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楚之估則楚之羈也1。大者宦游之樓船,而小者漁子之釣艇也2。岸有市焉。予躡芒履策瘦藤以上,望而樂之3。蓋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峽,峽之兩崖對立如削4。山一重一掩而水一縱一橫5。石與舟相仇而舟與水相諜6。舟人目與手不相計則殆矣7。下視皆深潭激瀨,黝而幽幽,白而濺濺,過者如經滟預焉8。峽之名豈以其似耶?至是則江之深者淺,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而地之絕者一顧數百里不隔矣9。時秋雨初霽,月出江之極東10。沿而望,則古巴丘之邑墟也11。面而覿,則玉笥之諸峰也12。溯而顧,則予所經之峽也13。市之下有棟宇,相鮮若臺若亭者,時夜氣寒甚,予不暇向,因誦山谷先生《休亭賦》登舟14。至今坐而想之,猶往來目中也。
隆興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嘗僧祖光來謁予曰15:“清江有譚氏者,既富而愿學16。作樓于峽水之濱,以納江山之勝,以待四方之江行而陸憩者17。樓成,乞名于故參政董公18。公取鮑明運《凌煙銘》之辭,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屬子記之而未及也19。愿畢公之志以假譚氏光20。”予曰:“斯樓非予疇昔之所見而未暇問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樂,易得而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樂者不得,得者不樂,貪者不予,廉者不奪也21。故人與山水兩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輩,非一丘一岳之人耶,然獨得竟其樂哉22!山居水宅者,厭高寒而病寂寞,欲脫去而不得也。彼貪而此之廉也,彼與而此之奪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譚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譚氏之遭乎?為我向焉。”祖光曰:“是足以記矣。”乃書以遺之。譚氏兄弟二人,長日匯,字彥濟;次日發,字彥祥。有母,老矣。其家睦。祖光云,楊某記。
【注釋】 1峽水之口:即贛江峽江灘口。佑(gu估):商人。此處指商船。羈(ji機):旅行游覽者。此處指旅游船。 2艇,輕便的小船。3芒履:用芭茅稈皮編成的草鞋。瘦藤:藤作的拐杖。 4水:指黃金水,贛江的一條小支流。吉水:贛江。 5重:重迭。掩:蓋過。6仇:敵。諜:與“仇”致,為激蕩意。 7計:合。殆:危險。 8滟滪:長江三峽瞿塘峽中的險灘。 9悍:險峭。夷:平廓:開拓,開潤。絕:斷絕。 10霽(ji計):雨過天晴。 11巴丘:縣名。東漢末,孫策曾使周瑜鎮此。晉屬揚州廬陵郡,南宋屬江州廬陵郡。故址在今江西峽江縣北。 12覿(di笛):見。玉笥(si嗣):玉笥山。 13溯(su訴):逆水而上。 14鮮:通“斯”。山谷先生:即黃庭堅(1045—1105),山谷為其號。 15隆興(1163—1164):宋孝宗年號。甲申:甲申年,即1164年。 16愿:傾慕。 17憩(qi氣):休息。 18參政:參加政事的簡稱。董公:即董德元(1096—1163),字體仁,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曾任校書郎、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講兼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尚書、參知政事等,封為廬陵開國子。以諂事秦檜致顯。秦檜死后,遂被罷免。 19鮑明遠:即鮑照(414—466),明遠為其字。南朝.東海人。工詩文。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為前軍參軍,掌書記。江陵亂,死于亂軍中。凌煙銘,即鮑照所作《凌煙樓銘》的省稱。《凌煙樓銘》中有“瞰江列楹,望景延除”之句。 20假:給予。21奪:失去。 22庾元規:即庾亮(289—340),東晉穎川鄢陵人,元規為其字。好老莊,善談論。曾任江荊豫州刺吏,治武昌(今鄂州)。與僚吏殷浩、王胡之等登南樓賞月,談詠竟夕。后江州州治移潯陽(今江西九江),好事者遂于潯陽建庾公樓。謝大傅:即謝安(320—385),晉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賞,必攜妓以從。年四十以后方仕宦。淝水之戰時為征討大都督,遣侄謝玄等大破符堅。卒后贈太傅。李太白:即李白(701—762),太白為其字。
【今譯】 我曾經坐小船,夜晚停泊峽水之口。前后左右,不是楚地的商船就是楚地的游覽船。大的如官吏的樓船,小的似漁夫的釣艇。岸上有集市。我穿著草鞋,拄著藤杖,離船上岸。左右觀看,十分愉快。黃金水自吉水同川入峽,峽的兩崖對立,如刀削成。山一重一掩,水一縱一橫。石與船相碰撞,船與水相激蕩。船夫手眼稍不一致,危險就來了。下面都是深潭激灘。潭水黝黝,深不見底。浪花四射,白濺如霧。在這里經過,仿佛滟預堆一般,令人心驚神悸。峽的得名,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江流到這里,水變得淺了,險峭的巖石變得平了。而重山峻嶺忽然開闊,平地盡處,一望幾百里沒有任何阻隔了。當時秋雨剛晴,月亮從江的東面升起。遠處,古代巴丘城邑的故墟,隱然在望。近處,玉笥山劈面挺峙,群峰聳翠。回顧后面,則是我剛剛經過的峽江。集市下邊有棟宇,若臺若亭。當時夜氣很重,十分寒冷。我顧不上去打聽,就哼著山谷先生《休亭賦》,下岸登舟了。今天,坐想起來,還歷歷如在目前。
隆興甲申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的老朋友月堂和尚祖光來會我說:“清江有個姓譚的,家既富有,又有心學問。在峽水之濱建了一座樓,以收攬江山的勝景,招待四方來這里旅行的人上岸休息。樓成之后,曾請已故參知政事董公命名。董公取鮑明遠《凌煙樓銘》中‘瞰江列楹,望景延除’句意,名曰‘景延樓’。想請您作文以記之,而沒來得及。希望您完成董公遺愿,給譚家以光采。”我問:“景延樓是否就是我往日看到過而未暇去的那座樓呢?”祖光答道:“是的。”我說:“山水之樂是容易得到又不容易得到,不容易得到而又容易得到的。知山水之樂的人,往往得不到;而不知山水之樂的人,卻往往得到了。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往往不給他;不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也不會失去。因此人和山水,每每兩相求而不兩相合。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本非山水中人嘛,可他們偏偏能夠享受山水之樂(這是因為他們貪求山水之樂的緣故。)而居住在山區和水上的人,本是山水中人嘛,卻討厭山高水寒,且以寂寞為苦,總想離開那里而不可得。(這樣看來),庾元規、謝太傅、李太白是貪者,而山居水宅之民是廉者。貪者予之,廉者奪之,不是很合適的嗎?然而,為什么又說貪者不予、廉者不奪呢?現在,譚氏的得山水,是山水之幸呢,還是譚氏之幸呢?為我問問吧。”祖光說:“這些就可以記了。”于是,寫了下來,送給他。譚氏兄弟二人,哥哥名匯,字彥濟;弟弟名發,字彥祥。有一老母。家庭很和睦。這些都是祖光說的。楊萬里記。
【總案】 本文寫作特點有三:一.結構巧妙,別出心裁。古代散文記樓臺亭閣一類文字,敘述修葺緣始,作記由來,描繪其形勢與風景,夾雜議論,為其常式。范仲俺《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可為此作品的典范。本文前半部分花去大量筆墨,敘述自己的舟行經歷和所見,儼然是一篇山水游記,似乎未涉及正題。但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從不同側面、多種角度描繪出了景延樓的地理位置和風景和佳勝。而建樓緣始,《景延樓記》之所以作,則全從作者與月堂僧祖光的對話中表述,毫不費力。表現出作者匠心獨具、別開生面,不落前人窠臼的高超技巧。二.句式整齊,多用排比對仗。如“大者宦游之樓船,小者漁子之釣艇”;“山一重一掩而水一縱一橫”;“黝而幽幽,白而濺濺”;“江之深者淺,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而地之絕者一顧數百里不隔矣"; “沿而望,……面而覿,……溯而顧,……”;“樂者不得,得者不樂,貪者不予,廉者不奪”,諸如此類,全文中俯拾即是。句式活脫跳躍,長短相間,音調鏗鏘,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而毫無蹇滯呆板之嫌。三.含而不露,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如“彼貪而此之廉也,彼與而此之奪也宜也。宜而否何也”?又如“今譚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譚氏之遭乎”?均引而不發,讓讀者去咀嚼,體會。而讀者掩卷之余,“山水貴有知己”的思想,似乎于字里行間可以仿佛得之。按此文作于隆興甲申年。時作者為張浚所舉薦,為臨安府教授而丁父憂在家。受知于張浚,蓋作者一生之幸事。“山水貴有知己——人生更貴能得知己”,殆亦作者言外之意乎?
上一篇: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歐陽修《朋黨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